教育孩子安全问题(危险的孩子)

严厉教育下

孩子喊着“我要换妈妈!”

起初袁咏仪沿袭了警察父亲的严厉教育理念,并把整套教育方式照搬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对其严加管(kong)教(zhi),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可以!”

孩子趴地板,“不可以!”(太脏)

孩子想吃巧克力,“不可以!”(太甜)

孩子近距离观察仙人掌,“不可以!”(太危险)

除此之外,强势的袁咏仪还给儿子立了很多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碗里不能剩下米粒,饭没吃完不能离桌等等,为的是防止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她不仅给儿子讲规矩,就连爱人张智霖也没法逃脱她的说教。

有次他们跟朋友约饭,在朋友到来之前饥饿的张智霖想先点点儿吃的充饥,等朋友到了再重新点餐就好。但在袁咏仪那里,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没规矩。

可这些矫枉过正的规矩,难免让人“消化不良”。

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儿子喊着要换妈妈,不愿意和她说话,刻意跟她疏远,母子关系越来越差。

站在妈妈的角度,袁咏仪觉得自己那么爱儿子,反而被推开,实在委屈。

另一方面,她认定是儿子的状态出了问题,不得已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却被告知错的是她!

面对这样的真相,袁咏仪一时愕然,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啊!错在哪里?爱人张智霖耐心地提醒她:

“时代不同了,不能再用老一辈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了。”

在爱人的包容和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袁咏仪意识到是自己之前过于严厉地对待儿子,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出于爱的本能,她开始检讨并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

比方说,如果她认为儿子要做的事会出问题,不会再脱口而出“不可以!”,而是换种孩子更容易接受的说法:“你觉得我们一起去做,怎么样?”

或许这也不是真正的改变,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袁咏仪没有像之前一样继续强行对孩子进行管制,就是改变的开始。

还有一件小事能看出她教育观念的进步:

儿子想让妈妈送一只小狗给他当生日礼物。

袁咏仪不确定孩子是否知道养小狗意味着责任,以及需要为它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和劳力。她就先带儿子去宠物店体验了照料小狗的过程,包括清理粪便。

当孩子耐心地照料完一天小狗,第二天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地要去宠物店时,她便同意了儿子养小狗这件事。

袁咏仪积极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方式,从一个武断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愿意尊重孩子、平等沟通的妈妈。

她改观了教育理念——学着去认真听孩子的想法、不再随意惩罚孩子、遇事尽量耐心为孩子分析,她和儿子的关系得以修复。

近期一档综艺节目中,袁咏仪自曝跟儿子的相处融洽了很多,有时青春期的儿子还会跟她分享一些情窦初开的小秘密。

养娃这条路她踩过不少坑,到现在也仍然存有不少教育困惑,但看得出她对目前的亲子关系还是很知足的。

著名儿童研究专家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

教育不只是身教胜于言教,讲究方式方法也同样重要。

抛开严厉教育

孩子变得快乐且优秀

袁咏仪是在儿子7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吃了严厉教育的亏。

虽然她学着转换教育理念,但因自身性格过于强势,又错过了早期养育孩子的最佳节点,所以修复过程相对费劲。

跟袁咏仪比起来,同样是明星妈妈的马伊琍在教育上似乎更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其中,最为大家所知的应属当年她痛斥“哭声免疫法”的微博

之所以如此愤怒,源于初为人母时的她也曾踩过这种“严厉教育”的雷,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马伊琍的字里行间都透着误信“严厉教育”的后悔和对大女儿的心疼。

她说,“我在愚蠢的‘严厉’和‘独立’育儿理念误导下,坚持在孩子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起来把孩子抱回小床。”

直到抛弃了这种反人性的育儿方式后,她和孩子才终于能睡个踏实觉。

当一个人痛过之后,她会发自内心去寻求改变,也就会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方式。

后来,马伊琍会把女儿给她化的“媒婆妆丑照”发布在微博上,“昭告天下”。这是她对孩子的一种接纳,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刚开始建立自我认知的孩子来讲,妈妈的做法对女儿的成长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她认为,让自己和孩子都痛苦的教育理念,必定是错误的。为人父母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跟孩子搞好关系,关系好了,其他的也就好了。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马伊琍再次聊到自己的育儿观: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她们的想法,哪怕在家长看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哪怕违背了大人的意愿,也应该得到尊重。

不愧是明星届的育儿“扛把子”,她和女儿们处得像闺蜜一样。教育理念对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还会远吗?

女儿们渐渐长大,马伊琍还是会偶尔分享她与孩子们的日常,她的教育很美,她们的生活很温馨。

“现在再回想那些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之类的育儿理念,简直是胡扯!孩子那么小,却要担心她跟大人睡一张床会产生依赖,会破坏孩子的独立性?分明是婴幼儿时期越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有安全感,也越独立。”马伊琍如是说。

最美的教育

是宽容且饱含真诚的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如自己所愿,对于孩子的成长过于急切,有时候孩子和自己的意见相左,立马如临大敌,想要强行将孩子的思维“掰正”。

若能像马伊琍那样及时意识到问题,还能够即时地做出改变,是十分让人佩服的。

尹建莉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四岁左右的孩子,很爱吃糖。妈妈因为担心孩子吃糖过多影响健康,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每天只能吃两块。当妈妈得知孩子每天吃完两块还想吃的时候,她把糖筒放到孩子够不着的高处,用以限制孩子。

可是有一天,妈妈发现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原来是孩子学会了站凳子上偷糖吃。妈妈大吃一惊:本意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没想到却多了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妈妈没有马上批评孩子,而是进行了自我反思。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的事,而是选择了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

她很真诚的跟孩子道歉:“你这么爱吃糖,妈妈却总是忘了给你,以后你就自己管理糖筒吧。”听完妈妈这番话,孩子又兴奋又惊讶!

这时,妈妈打开糖筒,和孩子一起数了数,还剩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再买新的回来。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地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一块都没有多吃!

妈妈用对了教育方法,就达到了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有了自制力,还避免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从“偷糖者”变成“守糖者”的背后,不只是一句话、一个办法,而是一种教育思路的转变。

当家长不再扮演监督者和控制者,把信任还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讲严厉、立规矩,尤其是在教育上,很多人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

被捆绑的孩子,最终很可能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

现实中已经有太多家庭用惨重的代价验证了严厉教育就是危险教育,但时至今日,总有那么多人对于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到,

“严厉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是好的,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不体恤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符合人性,所以是一种破坏力。

对孩子来说,最美的、最动人的、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是宽容且饱含真诚的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午10:55
下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午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