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如何培养孩子自觉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如何培养孩子自觉性)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自觉”,意思就是他/她不需要父母或者老师的提醒,就可以自动执行他们的意志。在这样的解读下,我们常将“自觉”与孩子的自主性等同起来,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自觉≠自主

自觉不是自主性。自觉的动力来自外界——外界权威者的意志,而自主性恰恰相反,其动力来自内在——当事人的自我意志。

就像我哥,他喜欢钓鱼,夏天烈日当头,温度高达38、39度,也没耽误过他的这一爱好。冬天,室外气温降到0度,他也戴着皮帽子、皮手套和口罩跑到江边去钓鱼。在我们这些对钓鱼没有兴趣的人眼里,会觉得这简直是自己找罪受,我哥却乐在其中。

自主性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推动个人成长最原始的动力,是他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本能需要。

“自觉”的四阶段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自主意识去成长,他有时候也需要接受来自外界“他控行为”的引导。如果这个“他控”的过程引导得宜,最后孩子们也会将这种来自外界的他控行为逐步内化,转化为自我意志的一部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eci和Ryan指出这内化过程大致有四个“step(步骤)”。

1他控=简单粗暴的“奖”与“惩”

最开始的、最表浅的动力就是纯粹的“他控”。

比如,有些大人会这样奖励孩子:“你今天如果好好学习,多做一套卷子,妈妈会奖励你50块钱。”这个孩子便去做了。同样这个孩子某天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很生气把孩子打了一顿,然后说:“你记着,下一次再不做作业,老子拿棒子打死你!”。还有的跟孩子约定“你错几个字我就打你几下”。这些我们自认为的管教行为统统都叫“他控行为”,即完完全全由外在的“别人”主导,与孩子的内在世界毫无关联的控制行为。

这样的“他控”行为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有效的原因是孩子抵制不住奖赏带来的诱惑或者惩罚带来的痛苦,爸爸妈妈要他做的作业本身反而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外界的服从度降低后,父母的这种“他控”行为便会失效。这也是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不好管的根本原因。

我记得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土豪爸爸很想培养他女儿自己动手的能力,但他女儿从小就锦衣玉食,被宠惯了的,平时不喜欢做家务。然后这个土豪爸爸就跟他女儿立规则,扫一次地就给她一百,洗一次碗就给她两百。孩子一开始觉得蛮划算,也挺高兴的,有一段时间每天洗碗,土豪爸爸也很开心,觉得这个办法管用。但过段时间这个爸爸就开始犯愁,因为这个办法不管用了,女儿又开始不洗碗了。他跟女儿说:“为什么不洗碗?嫌钱少吗?那我给你加价,洗一次碗五百。”结果女儿淡定地说:“不需要,我现在钱够用”。

你看,这个孩子的洗碗行为就是典型的“他控行为”,所以一旦孩子有能力抵制住外力的诱惑时,父亲的奖赏就失去意义了。

当然,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也是有技巧的。在我看来,如何把这个奖励内化为孩子的动力,才是最关键的。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核心需要。

孩子上学之后,我想鼓励他认生字,鼓励他早起床,怎么让他配合呢?

我跟他商量后,便定了一些规则:

1.用一个本子贴上他每天的奖励清单。比如,他认了十个生字,或者说早上自己起床穿好衣服按时出门,都可以在本子上得到一个笑脸;

2.集齐十个笑脸可以兑换半个小时的周末自主时间。也就是说这30分钟你想干嘛就干嘛,爸爸妈妈不但无权干预你,还必须积极配合孩子的要求。

这就把自主性作为一个好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

2自控=浅层的内化

第二阶段叫自控,自控其实是浅层的内化。比如我们夸奖家里的小哥哥,说:“这个哥哥真是个好哥哥,把弟弟妹妹照顾得真好呀!”,果然,他真的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这就是通过赞美让他获得价值感,进而达到正面的内化。

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责备,让孩子内疚,从而达到控制目的。比如很多妈妈爱说:“我养你多不容易呀,我生你生了两天三夜呀”,不少爸爸也爱说:“爸爸都是为了你才出去拼命挣钱的,你是爸爸妈妈用钱堆出来的,你看为了你,我们……”。这种言辞的本质就是试图通过制造内疚感以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制造内疚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容易陷入很强烈的焦虑感中,稍有不当言行,就会被自罪感淹没。

我们说,第二阶段的自控是一个浅层的内化过程,那么内化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内化的是价值观。爸爸妈妈觉得是对的,孩子也觉得对。比如说爸爸妈妈觉得小孩子就是该上学,你帮孩子形成这种认知了之后,没有特殊原因,他就自动会去上学,他觉得小学生的天职就是上学。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走向内化的过程。

3同化=价值的认同

第三阶段就是同化,这就是比较深层的价值认同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我高三之前就是个学渣。直到高中最后一年,我的学习成绩才蹿了起来。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我开始思索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考上大学,以我的能力,我什么都干不了。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那我不上大学,我能做什么呢?当时我一下有危机感了,意识到不读大学可能会很悲催,读了大学才有出路。在我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是这个价值意识从哪里来呢?其实早期父母就已经给了我,只不过我在此之前没有完全把它内化,直到我自己走到这个阶段,不得不思索未来,我才开始内化了父母的观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高中会所谓的一下开窍了,说白了,就是他已经完成了较深层的价值观内化。

4整合=完全内化

第四阶段就是整合阶段,完全内化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根本不用借助任何外界压力,就可以完全执行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他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他深深地认同这套价值观体系。

比如说他认为读一个名牌大学是很重要的,他可以熬通宵、很辛苦地学习,有的孩子在艰难的学习任务面前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并不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喜欢物理、化学,而是他有这个责任感,他认为这样很重要、很必要。这就是他已经完全内化了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常说的“自觉”的体现。

以上便是外在动力推动个人行为发展的四个阶段。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王道

最后提一下,在这四个阶段父母怎么引导,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显然第一个阶段,完全依赖简单粗暴的奖励和惩罚的“他控”管教是不可取的。有效的他控是来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价值认同的过程。那么,如何形成价值认同呢?在幼年阶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重要!你跟孩子关系不好,再会讲道理,孩子也会很烦你,但如果你跟孩子关系好,他能感受到你的爱,那么你说什么孩子都是听得进去的。同时你提要求又很合理,那么孩子也会是通情达理的。

所以当你质疑某个孩子很乖,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淘气时,很重要的一点不是你先去拿孩子作比较,而是需要思考一下你跟别家孩子的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同,看看别人家的父母身上是不是有值得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形成合理的期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上午3:20
下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上午9: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