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强(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的表现)

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强(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的表现)

当孩子充满安全感时,他们自我感觉安全,然后他们才会慢慢学会怎样正面的跟外界交流。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01

关于安全感

安全感在今天,不算一个新鲜词。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的育儿文章,和成长类,或是情感类的文章中,看到有关于安全感的内容。

似乎人人都在说自己缺乏安全感,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呢?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安全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非某个具体的定义。

这就好比,对于没钱的人来说,金钱财富就是他们的安全感,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赚钱和省钱来让自己有安全感;

而对于一个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而言,有一份稳定牢固的亲密关系,可能是他的安全感;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非常有名望地位,亿万富豪级的人物,同样还是会焦虑,会恐惧,会不安,他们也说自己缺乏安全感。

缺乏什么呢?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财富帝国后继无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事业不能持续长久地发展,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等等。

总之,安全感似乎是一个人人想要,却人人都感觉遥不可及的东西。

没错,正是因为“安全感”是一个过于抽象,且不断变化的东西,所以我们总是感觉不安全,总是想要去抓取更多的东西来让自己感觉舒服。

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可能是一种“能力”,可能是一种“情感寄托”,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可能是内心某种价值感的体现……

今天我想谈论的安全感,主要是针对孩子。

儿童的安全感与成人的安全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更多的建立在与父母和主要养育人的互动过程中。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但如何才能真正的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呢?

02

胆小的孩子

有天在小区的楼下,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一个2岁的男孩在滑梯边玩。

滑梯边有一个沙池,有很多小朋友在里面玩沙子,旁边的滑梯也有几个大一点的小孩在用”攀岩”的方式玩滑梯。

小男孩看到沙池很想进去玩,但父母可能是嫌脏,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带工具,所以一个劲的劝说小男孩去玩滑梯。

小男孩显然对玩滑梯也不抗拒,但是他却站在滑梯楼梯那里站了好久不敢上去。

男孩的爸爸有点急了,嘴里边跟妈妈说:”你看你崽,一点胆量都没有,跟个女孩子一样。“

说话的同时,一把将男孩直接放在了滑梯最高的地方,想方便他直接滑下来。

小男孩可能是有点怕高,眼睛一直看向妈妈,一副想向妈妈求助的样子。但妈妈始终没有动脚,只是不停地鼓劢他:”崽崽,你看很好玩的,你看那些哥哥姐姐玩得多好,快,从那里滑下来!“

男孩的爸爸看到儿子那副”怂样“,有点不耐烦了,就对旁边一个五岁多的男孩子说:”小帅哥,你带着弟弟一起滑好不好“。

五岁的男孩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把小男孩往自己前面的滑梯上一推,自己从后面抱着,以一种”飞翔“式的速度快速下来。

2岁的小男孩开始可能是懵的,等他落地,妈妈走过来扶他时,突然号啕大哭起来。

父母边哄边郁闷:”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啊!“

孩子胆小,于是故意让他们接受挑战,以此来煅炼孩子的胆量。类似这样的事情,你做过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养育,那么我们的引导和要求,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

03

安全港湾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了三个区,他认为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是“最近发展区”。

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强(孩子撒谎,厌学,胆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够的表现)

孩子心理发展的3个区:“舒适区”,“挑战区”,“恐慌区”。

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可以等同于维果斯基的“舒适区”,孩子在这个区里最舒服,因为他已经都会了。

最近发展区也可以说是“挑战区”,我们不断给孩子合适的挑战,让他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

如果父母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强迫给孩子加压加码,一旦超出了挑战区,就会进入恐慌区。

在这个区里,孩子常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很努力了也达不到,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恐慌,无法面对挫折。

上例中的小男孩之所以会哇哇大哭,就是因为他在进入“挑战区”时,父母没能耐心地引导,而是直接把他扔进了“恐慌区”,所以他的心理一时无法调适,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慌和恐惧。

面对挑战,父母爱是孩子成长的铠甲。

很多孩子喜欢待在安全区里,因为它保护了他们不必承挫败的痛基苦,也免遭追求成功的压力。

很多父母会说,我家孩子挺聪明的,但就是不愿努力,做什么事情总是马马虎虎糊弄过去就算了。

这往往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是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导致的。

有位妈妈说:“我女儿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虽然我心里知道不要着急,但每次看她有一点点上坡就不骑,一点点下坡就下来。眼瞧别的孩子几天就学会,就能骑得飞快,而她总是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我就忍不住要批评她。”

当父母不接纳自己失败的时候,往往也会不接纳孩子失败。当父母习惯性焦虑时,孩子也会变得焦虑,没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畏惧挑战,害怕失败,不肯走出舒适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强度并不是按照你对孩子爱的多少而建立的。

而是建立在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对孩子的照顾过程中,通过无言的行为或肢体语言交流而产生的心理安全保障。

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时,他们的自我就会感觉安全,于是才敢在探索世界时,慢慢学会怎样正面的跟外界交流。

他们的神经系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健全的自我意识,以及情商的发展。

孩子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父母要成为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挑战区”,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扔进水里, 任由他们自己扑腾。

有次听贺岭峰教授分享自己被女儿老师训话的故事,当时有句话特别有感触,他说:“就凭她管你叫爹叫妈,你就得帮人家扛点事……”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安全感,或许就是父母那句:“别怕,一切有爸妈在,我们陪着你”吧。

04

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的建立最早来自婴儿时期与母亲(或主要养育者)的关系。

刚出生的小婴儿,是完全依赖于妈妈(或主要养育者)存在的。他们冷了、饿了、脏了、湿了,或是感觉伤心孤独了,妈妈总是可以给予他们所需的温暧和食物。

在孩子最初的生命印象里,妈妈是一切食物的来源,一切爱的来源。所以,妈妈是可以信任和需要的。

这种来自生命之初的信任和依恋,让孩子在探索外界时变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勇气。同时也更加有助于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

这便是生命最初,来自亲密母婴依恋关系而建立的安全感。

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会更加的警惕,更容易对外界产生不信任。(比如:有些孩子非常粘妈妈,跟妈妈一刻都不能分开)。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或其它抚养人,对于孩子生理层面的需求往往可以给予及时的满足,但是隐性的,生理层面的需求往往看不见。

比如: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时,会有强烈的想自己动手,或是按照自己意愿方式去做事的想法。但是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孩子也没办法用不熟练的语言进行表达。

于是,父母会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这孩子做什么都说”不“。家长们会很纳闷:“小孩子哪有那么重的自尊心?”“小孩子哪来那么多的想法?”

一个人的生命发展,分为显性的生理层面和隐性的心理层面。孩子长高长瘦变胖等外在的身体层面,父母往往会倾注很多的精心,能够给予很好的照顾。

但隐性的心理层面,往往充斥着不信任,不接纳,不尊重,不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控制,是说教,是打击,是批评……

于是,孩子慢慢变得爱说慌,不爱与父母说真话,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久而久之,与父母的关系也渐行渐远了。

针对孩子不同个性特质提供不同需求支持(谁有你了解自家孩子呢?),可以让孩子感觉被父母接纳和支持。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是爱我的,是愿意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多样性的。

这种认知,不但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增加自信心和内在价值,从而内心丰盛,能够积极与外界良好互动。

反之,孩子会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不被看见和满足,并且时常被误解和评判。这种负面的体验往往会导致与父母切断链接。长大之后,也不容易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链接。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孩子安全的港湾,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那么:

首先,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万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参照养育。很多时候,看见孩子这个人,比看见事情的正确性更重要。

其次,给予孩子持续稳定的爱。

父母持续而稳定的爱,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如果父母是很情绪化的,对孩子忽冷忽热,依据心情来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容易陷入纠结、紧张和焦虑的认知混乱中。

第三,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自信程度,很大一部分受着父母态度的影响。调笑、逗趣、不断纠正他们,不管我们的本意有多善意,都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尊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被重视的,这会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这对以后的成长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最后,真实地做父母。

很少有人是经过培训再做父母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养育的过程中慢慢学着做父母。

因此,很多人在“父母”角色中,是不够真实的。比如,你下班回家特别累了,孩子要你陪他玩,你很不愿意。

但“理想父母”的形象,又促使你不敢真实地表达,因为害怕这样就不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了。

于是,你压抑着原本就有的负面情绪,假装很享受地陪孩子玩。但是,这个过程中,其实你一点都不享受,真实的想法是自己单独呆一会。

于是,面对孩子非常正常的需求或是成长中正常的发展行为,你立马变得非常的烦燥,并且把这种负面情绪直接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于是,孩子感觉很迷惑也很紧张,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跟爸爸妈妈亲密互动,怎样才能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认同,怎样才能获得父母的爱?

所以,如果可以真实地面对孩子,卸下那些“理想父母”的外衣,诚实地跟孩子说:“爸爸(妈妈)也很想陪你玩,不过今天我实在是太累了,非常需要休息,你自己玩一会,或找爷爷奶奶陪陪你可以吗?”

如果一直是可以真实地跟孩子沟通,孩子反而会更加信任父母,同时也会在关系中感觉到安全和踏实。

破除“完美主义”,接纳自己和孩子都只是普遍人,普遍人就会出错,出错不可怕,改过来就是了。

如此,孩子就不会害怕犯错,也能正确的面对错误,并从错误中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可以面对瞬息万变的外界变化,坦然迎接挑战的人了。

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他对自己生命的确信,他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内在是有力量克服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日 下午10:35
下一篇 2022年9月4日 上午4: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