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是他们的,我只觉得吵闹(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什么意思)

欢乐是他们的,我只觉得吵闹(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什么意思)

最近在一个平台上面受到邀请,回答了一个问题。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这个问题过去很久了,但是依然有讨论的价值,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原问题如下:

欢乐是他们的,我只觉得吵闹(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什么意思)

厌学管心营认为,大多数孩子可能都不想做一个“孝子”了。

这个问题描述得很详细,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也很值得拿来讨论。

作为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觉得很委屈的。

这种委屈是很复杂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一种委屈。

不被他人理解,这里面有潜台词,是希望别人理解。

作为一个孩子,把话讲出口,希望被父母理解,结果父母不仅不理解,还以此来攻击自己。

在这里文章的最后有一段对话,其实很值得分析。

可能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看了之后都会觉得很拧巴。

因为父亲拿着“你应该理解父母”这个孝顺范围内的道理,想让孩子认同自己的道理。

而孩子也一样,一直在和父亲讨论母亲的行为对不对。

就是,你发现了吗?两个都在执着于对错,都想证明自己的对的。

“我觉得我妈不该扇我”——潜台词,我对母亲的行为很不满,她伤害了我。

“她是你妈,你怎么能记仇呢?”潜台词——天啊,你对妈记仇,我感觉很不爽

“ 你就说这件事情该不该”——我就是不爽,你承认不承认这个事情?

“事情有前因后果,你成绩差,你才扇你的”——不行,得把问题绕到他身上,真不爽

“你就说,我妈扇我对不对!”——我可不想绕到我身上,我就是记仇

“你以后这样,出到社会要吃大亏”——他喵的,真难对付,用未来威胁他

…….

为什么父子两个都分出一个对错呢?因为他们陷入了一个权力关系的斗争之中。

爱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很多人认为爱是一个类似于钱的东西,或者类似于食物的东西。

你以为缺少了爱,就可以像找钱或者找食物一样,来让自己获得满足。

实际上,越是缺爱,或者越是缺乏被理解,就越容易做一些事情来增加这种冲突。

因为在这种关系中的时候,冲突的双方是处于一个“权力斗争关系”中,非要分出一个你死我活,或者高低贵贱。

我们厌学管心营认为在这样的关系中,就是一种竞争的思维,有人赢,那就有人输。

赢的人【支配】输的人,或者说有权力的人支配没有权力的人,这就是一种控制。

“你不应该记恨你妈”这句话也是控制,是权力式的沟通,是要求对方把情绪给删掉。

这是一种排位思维,那么另外一方就会自然而然会站在对立面,因为要竞争。

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很容易感受不安,陷入不安又容易也适用排位思维,热衷于跟他人比较,会陷入追逐优越和控制的游戏,这样会把人都当做潜在的竞争对手。

然后另外一种是联结思维。

这种思维完全不同。

“我觉得我妈不应该扇我”

“是的,你妈不应该扇你”——更加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说出——“你为此对你妈很不满,你感觉受到了伤害,对吗?”

这是在认可对方的需求,这样说了之后,往往孩子都会感觉到安全感。也建立起了联系。

那么我们该怎么处理这种问题呢?

厌学管心营认为在这种时候,假如是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这样的脚本。

如果父母的感觉都隐藏起来的话,小孩就会学到“不准有感觉”。

有时候在一个家庭里,可能会限制所有的感觉都不能表达,但大部分情形下,只会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觉,而允许其他感觉——“不准觉得生气”、“不准觉得害怕”等等的表达。

有时候这个信息,会被解读为“可以有某种感觉,但是不能表现出来”。

有时候这个信息会更强烈,连感觉都不能有。

比如,小男孩常常反复被提醒,“男孩不准哭”,或是“要坚强一点”,这些话隐含的意思,就是“不准觉得伤心”、“不准觉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里,“不准有感觉”的意思是指“不准有身体的感觉”。这种禁止信息来自婴儿很小的时候,如果信息很强烈的话,成人以后会造成某些很严重的问题,例如被禁止有饥饿感的小孩,长大后可能发展出厌食症,有些沟通分析师认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准有身体的感觉”这个禁止信息。

有些父母会传递这样的信息:“不准照你的感觉,要照我的感觉。”比如母亲对小孩说:“我饿了,你想吃什么?”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来。”

如果是作为孩子,厌学管心营希望孩子能理解到一点,你可以恨你的父母。

因为本来爱恨就是交织在一起的,长时间相处即使是再合拍的人,也一定有矛盾。

而和父母是代际冲突,我们国家飞速发展,这一代和上一代的不同之处简直太大了。

父母做不到理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你和父母也没什么深仇大恨啊。

大多数人就是没办法做到相处理解的,即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也一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哪怕是和你相处处境的同学,你玩得最亲近的朋友,说不定都很难理解你的感受。更别说相处很远的父母了。

假如你能认识到父母就两个中年人,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本质上和路边的大叔、大妈没区别,你指望一个路边的大叔、大妈理解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在青春期,本身也是一个和父母分离的阶段,父母也有分离的焦虑。

我们厌学管心营想说,你和他们不同,青春期快要结束,马上18岁成年了,这也代表了你要离开他们的信号,他们在潜意识中也不想你离开他们。

假如你能够认同他们的思维,他们就感觉你还是他们的孩子,就会感觉舒服一些。

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控制会把你越推越远。

那么我们作为新的一代,如果你想和解的话,你可以学习联结的思维去和你父母沟通。

假如你不想的,我也没太多办法,毕竟你受到的痛苦是你的痛苦,你没原谅也理解,你也有选择不原谅的理由。

只是,你应该清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父母也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下午6:56
下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下午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