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孩子做事拖拉(面对孩子拖拉作业,你打算怎么做)

如何解决孩子做事拖拉(面对孩子拖拉作业,你打算怎么做)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强化控制理论。

如何解决孩子做事拖拉(面对孩子拖拉作业,你打算怎么做)

强化包括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自然消退。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比如当孩子出现一个行为后,我们对他不论是加以赞扬、或是加以批评,都会对他的这一行为起到一个强化作用。

如果孩子出现的是无理取闹的行为,我们可以“冷处理”,也就是暂时对他不予理睬,让他知道他的这个行为是不会得到关注的,那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同理,如果孩子出现一个良好的行为,我们可以赞扬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行为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尤其是家长对其行为的反应。”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形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只需在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孩子一个积极强化的刺激。

但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自然消退的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不同,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所以采用的强化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作用。

但在使用强化作用的手段时,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设立一个明确的、能鼓舞孩子、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必须是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时,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

第二,及时反馈,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家长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

作为家长,孩子的行为形成,其实是需要我们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处于那种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介绍完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接下来我们具体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使用。

心愿表

前面我们提到了强化理论,那在这个理论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物都叫强化物。

对于孩子而言,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也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物。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被表扬,有的孩子则喜欢物质的奖励。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强化物的选择也有不同。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希望爸爸妈妈能带自己来一趟旅行,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希望爸爸妈妈送自己一个玩具。

但对于孩子而言,他最想要的东西,一定是能够给他带来积极强化的力量的。所以,让孩子自己写下他的心愿,完成目标他就可以实现一个心愿。而且,把这个心愿表也充满仪式感的展示出来,每完成一个心愿,在这个心愿表里可以做上特别的记号。

这样,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

心愿单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带孩子去做,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的正式一些,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做更有趣的心愿棒。

时间差记录表+曲线表

爸爸妈妈最头疼的事情排前三的肯定有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标没有计划。说起来,孩子也觉得自己委屈,这些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的技能爸爸妈妈如果不起到榜样作用,他跟谁去学习、模仿呢?

孩子对于时间、结果的感知远不如我们成年人,而且,时间、目标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我们就算念叨一万遍“抓紧时间”“下次考试考好一点”,可孩子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时间和目标可视化、可量化。

关于儿童时间管理的课程很多,我自己也在学习。经常用的是四象限法和番茄时钟法。在这里,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更适合于小学生的家庭使用。

以前我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每到进行考核时,公司会要求我们提交各种报表。我们会用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非常直观的图形来表现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发展空间。有了这些图形,数字才变成了有意义的指标,也变成了我们的工作动力。其实这个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也如是。

类似这张曲线图,我们和孩子一起每天记录孩子花在学习、娱乐、运动等各方面的时间。然后将每天的时间连线,这样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动态的线性图形就出现了,这个曲线能让孩子非常清楚的看到时间的流逝、自己的变化、距离目标or结果的差距

在配合积极强化和强化物的使用,把孩子的动力激发出来,让孩子自己去掌控他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养成走向。我们可以少了唠叨、孩子可以多了自主性。并且长期坚持的潜移默化中,这些方法都将成为他日后学习、工作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嘛。

奖励积分表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用奖励积分表的方式,这样能将积极强化的作用更直观,也更能够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毕竟孩子越小你越不可能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让他们去明白做这些事情的好处。

我知道对于奖励积分有些教育者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这样会抹杀了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只被物质刺激推动,并且这种刺激作用是会逐渐递减。其理论依据来自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一次著名的实验。

1971年爱德华.德西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这个实验给我的启发就是,外部刺激和内部精神刺激要相结合,并且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领域时外部刺激和内部精神刺激的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教养方式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度量,去告诉家长你必须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进行奖励时,更需要精神奖励、行为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当孩子本身就充满本在动力是,本身就对某事物有深深渴望时,我们就不要去用物质的、外部的刺激。

相反,当我看发现孩子内在动机不足,我们需要去唤醒他的兴趣时,可以提供一些物质的、外部的刺激,帮助他找到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一部分首先提到的工具是“心愿表”。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的把这种外部刺激和他的内部动机结合起来。

同样,你心愿的满足也是有时间节点的。为什么?奖励不能是无限期的,奖励除了及时性更需要有退出机制。就像我们在工作中制定kpi一样,今年业绩增长1倍是有奖励,但到了明年业绩基数就调高了,要想再获得奖励,就需要有1.5倍的增长。同样,孩子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当被奖励的能力已经培养出来后,就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是自己能够干、应该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外在奖励去推动的事情。

各种理论、工具都介绍完了,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计划实施的具体办法。

和孩子在沟通、约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提前约定——制定目标——有限选择——认可孩子。

刚开始家长也许会觉得“多麻烦啊,这么多套路”“记不住是哪些步骤”。但如果子玲告诉你,其实这些都是你在职场工作时每天都在使用的方法,你仔细想想,还觉得麻烦、记不住吗?

比如:

年初,领导给你制定业绩目标、达成奖励,然后签业绩承诺书。半年复盘,发现业绩完成有困难,这个时候你想要申请更多资源的支持,是不是要先自己拟定方案,供领导选择。最后顺利完成业绩目标,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公司的奖励。

对于和孩子的约定其实也是这个步骤,只不过我们总是忙忙忙,忘记经验也是可以迁移的。但,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有其年龄特性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切不可一切都太成人化,毕竟他们的理性脑还在发育中、远不够成熟。

也因此,我们肯定会面临计划实施受阻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考验家长的智慧了。我不太相信棍棒教育法,根据我个人成长经历包括所受教育,我更倾向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根据观察等待自然消退的结果。所以,在面对计划实施受阻的情况下,家长们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去灵活处理。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其实都是希望孩子能坚持去做几件有益的事情,培养一些可以受益的好习惯。保有这个初心,在面对困难,积极灵活的去解决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9月12日 上午3:20
下一篇 2022年9月12日 上午6: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