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孩子自觉是教育最大的危险(教育的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很多父母表示操碎了心,因为这条路上的坑实在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

而你踩过的最大的坑,莫过于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别指望孩子天生可以自觉

惰性是人的本性,是每个人天生就固有的属性,它就像顽疾一样伴随我们终生,常人在没有监督,以及养成自律的前提下是很难克服的。

孩子亦是如此,别指望孩子天生自觉。

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喜欢读书、学习,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监督。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其天资并不是很好,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出将入相、著书立说,终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曾告诫世人:“人生纵有百种弊病,皆从惰生。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些“毛病”的根源在于惰性。每个人的气质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只有读书可以进行改变。

所以,一个自觉的孩子背后,往往离不开父母的管教和监督。

育儿路上,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指望孩子能够自觉,自觉学习、自觉读书、自觉成为更优秀的人。

而这,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的精心栽培和奋力托举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小时候你舍不得对他狠心,约束他的行为,帮助他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是很难养成自觉性的。

一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管”出来的,教育路上,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不自觉的孩子,一生会过得很辛酸

小时候,谁都会觉得自己的未来会是闪闪发光的,未来可期。

可是真正长大了,到了那个年纪,才发现人生不止有甘甜,还有酸辣苦。

有人说,每个成年人都是劫后余生。

一边饱受磨难,一边咬牙坚持,每个人的辛酸,其实在儿时早就有迹可循。

当你该读书学习的时候,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翻箱倒柜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过去。

小学糊弄过去,初中高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疲于应付。你所有的糊弄,都会在将来被生活狠狠地打脸。

不自觉的孩子,一生都会吃生活的苦,过的很辛酸。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默默付出和支持。

三岁看老,七岁看大!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点狠心。

在孩子养成自觉习惯的关键期,从不心软。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觉与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不到这三点,别指望孩子能自觉

蒙台梭利博士推崇“追随孩子”的基本原则,认为蒙氏教育法可以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

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自律。

那么,蒙台梭利教育是如何让孩子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呢?

蒙台梭利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具操作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构建和心智的发展。

即通过教具给予孩子一定的刺激,由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带领孩子进入反复操作练习的境界;

进而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进而养成自觉工作、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内驱力。

孩子最好的学习状态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只能管得了孩子的学习一时,却不能一直在旁边督促。

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内驱力,才是孩子自觉的终极法宝。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需要家长做到以下这三点。

1、让孩子自由探索。

儿童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教育应该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什么样的环境适合孩子呢?其实也很简单,很重要的一点原则是,生活物品,方便孩子使用。

比如:家中的物品应该摆放要整齐、有条理,有利于孩子的活动,让他的书、玩具有固定的位置,从小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只要孩子不违背三点原则:不打扰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就放开双手让他自由探索吧。

2、让孩子动手操作。

孩子的自觉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成人在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孩子,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动手操作。

倘若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孩子自2岁开始,乃至1.5岁左右就喜欢说“我自己来”,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我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会放手,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仅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白了,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2岁之后,家长就要逐渐减少对孩子的照顾,做一个“60分妈妈”而不是继续做一个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妈妈”。

3、制定规则并执行。

孩子天性贪玩,若没有父母的监督,家庭规则的约束,很容易“偷懒”。

家庭规则的建立,关键在执行!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参照物。

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后,很多父母都是一边教孩子守规矩,而自己却在一边破坏规矩。

这样嘴上一套,行动却是另外一套,父母对规矩/规则的漠视,自然也会造成孩子对规则/规矩的漠视。

一定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所有的“规”,都是为他一个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多跟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参与感和仪式感,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尽量的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网上有句话流行的话:“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

教育亦是如此,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而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有些事情,你做了,自觉了,孩子自然就会吸收到他的心智中,成为自觉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1日 上午4:46
下一篇 2022年5月11日 上午5: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