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读后感(鼠疫斗士伍连德)

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读后感(鼠疫斗士伍连德)

他发明了“伍氏口罩”,第一次提出医护人员在护理疫病人员时要佩戴口罩。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面对疫情,他首次提出分区治理,严格实行交通管制的措施。

在清朝末年盛行土葬的封建社会,他大胆倡议集体火葬。

他从一个起初连中文都不会说的华裔,却成为国际公认的鼠疫斗士,他就是抗疫英雄——伍连德。

从英属殖民地的穷小子到国士无双,伍连德用30年的时间报效祖国,对我国的检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第一个获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他的传奇故事,值得歌颂。

01.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其父于19世纪50年代从广东省新宁县(今台山)移民到这块英属殖民地“淘金”,凭借着努力开了一家金店。

尽管生活还算稳定,但华裔的身份限制了他们一家人的社会地位,想要有所改变,读书进学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伍连德7岁时被家人送进北部殖民地最好的大英义学接受教育,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他学习十分用功。

伍家没有专用于学习或睡眠的房间,伍连德就用全家吃饭的餐桌当课桌,晚上全家人共用一盏大型煤油灯,等其他人都休息了,伍连德就点着一盏简陋的椰油灯,继续学习。

13岁时,伍连德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学校特别班,获得参加新加坡举行的“英女皇奖学金”考试资格。该奖学金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成绩优异的男孩有机会前往英国深造,每年仅有2个名额。

从1893年到1896年,伍连德共参加了4次考试,最后一次获得第一名。因为当时亚裔人升迁的途径只能是从医、当律师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伍连德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剑桥大学依曼纽学院,学习医学。

1896年8月,伍连德登上前往伦敦的轮船,中途他剪掉了“中国人的标志”辫子,在“犹如丢失了头颅一部分”的茫然若失中抵达目的地。

医学课程费用甚高,伍连德还要缴纳使用实验室工作的费用,以及学习包扎、药物学等额外开销,加上必要的日常生活所需,每年200英镑的奖学金还是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为此,他不得不购买二手的学生帽和长袍,不进餐馆和剧院,只吃简单的食品。

好在这样的窘况在第二学年的夏天有了改善,伍连德作为自然科学奖金的获得者,得到学院的表彰,每年可以拿到40英镑的奖励。

从那时起,他就开启了拿奖学金和学位拿到手软的“学霸”之路。

1899年,伍连德被学院定为基金会资助的学者,获得60英镑的津贴;随后不久,他又参加了帕丁顿圣玛丽医院的考试,经过激烈的角逐,得到150英镑的奖学金奖励,让他足以缴纳未来三年在圣玛丽医院的培训费。

凭借着奖学金,伍连德这个“穷学生”在英国求学的6年间,共拿下了5个学位:文科学士、文学硕士、医学士、外科学士和医学博士。

这样的成绩,让那些外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02.

凭借自强不息,伍连德让自己站在行业内佼佼者之列。

然而,由于身份的限制,他进入殖民地医务署工作的前景并不乐观,“医官”的职位是留给纯欧洲血统的英国人,他最多只能担任“助理医官”。

于是,伍连德接受了依曼纽学院提供的机会,决定去吉隆坡新创建的医学研究所从事热带病研究。

恰巧是这一决定,让他找到命定的姻缘。

伍连德在英国结识了第三位英女皇奖学金的获得者林文庆博士,林博士毕业后定居新加坡。

于是,伍连德准备先去拜访前辈老友,并邂逅了林博士的小姨子黄淑琼。

许是一见钟情,伍连德立即展开对黄淑琼的追求,而对方也很快就接受了他的爱慕之情。

二人郎情妾意、郎才女貌,没多久就走到了订婚这一步。只因伍连德还要在吉隆坡的研究所工作一年,黄淑琼又因故返回福建原籍,他们的婚事就拖到了1905年7月。

伍连德结束在吉隆坡的工作后回到槟城开了一间个人医所,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水平,很快就受到公众认可。同时,他还努力从事一些社会服务工作,想方设法在民间引进一些革新,比如女子教育、剪除辫子、反对赌博和吸食鸦片等。

这些给伍连德日后归国埋下伏笔,但摆在他眼前更迫切的一件事是——成家。

值得说道的是,当时许多华裔都会与本地的马来人通婚,伍连德却迎娶了一位中国姑娘,在当地造成不小的轰动。许多人慕名而来,又被新娘娴静的性格和柔美的容貌,精通中英文的才情所折服。

婚后的伍连德搬离了父母的老宅,夫妇俩借住在朋友的寓所,并在那里迎接了长子的诞生,度过美好的三年家庭生活。

伍连德妻子黄淑琼和长子

1906年,伍连德被选为槟城禁止鸦片协会会长,致力于消除鸦片,并从医学的角度帮助吸食鸦片的人戒烟和恢复健康。

1907年初,伍连德因禁烟遭到诬陷、惹上官司,尽管结果只是判罚他缴纳100元的罚款,但对他来说却是不小的打击。

此时,伍连德收到两封信,其中一封来自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聘请他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帮办(副校长)。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伍连德有些迟疑,是妻子的状况让他选择的天平做出了倾斜。

黄淑琼生长在中国,十分期待回归祖国,而且她体质纤弱,对槟榔屿地属热带的持续炎热一直不太适应。

伍连德决定回中国的消息传开后,他的病人们纷纷挽留,亲朋好友也多劝他放弃此意。伍连德将自己的马来西亚姓名Gnoh lean tuck改为中国普通话拼音Wu lien teh,证明自己报效祖国邦的决心。

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伍连德完成了成家、立业的大事,又即将在更广阔的天地建功立业。

03.

1908年5月,伍连德一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他把妻儿安顿在上海的一个亲戚家,独自前往天津。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不到24小时,慈禧太后命归黄泉。袁世凯借口治疗脚病隐退在河南安阳老家。伍连德担心这些变故会对他有所影响,便赶至北京等候消息。陆军大臣铁良召见了他,随后任命他为天津帝国陆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

伍连德发现,学校聘用的日本教授只教一些初级的医疗知识和技术,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是优秀的看护人员。为此,即便此时他还说不好中文,需要教习从中翻译,仍然坚持亲自给学员们授课,希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国医师。

1910年末,东北爆发肺鼠疫,短短几天之内,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口就达3万9千多人,而且,日、俄两国趁火打劫,企图独揽防疫工作,摄取东北地区的警务工作。

致力于教书育人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被清政府委任为全权总医官,领导东北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抵达哈尔滨,在经过多处走访、了解情况后,他又对死者的身体组织和血液进行了检查。

用高倍显微镜进行细菌学检查,这在当时的东三省史无前例。

伍连德很快锁定肺鼠疫的来源,进而确定了各地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查明鼠疫蔓延路径。但此时,鼠疫已蔓延多地,且死亡率很高,防疫医院人满为患,来不及掩埋的尸体长达500米,疫情形势极为严峻。

伍连德当机立断,提出一系列防疫措施,比如:

1.挨家挨户进行检查,发现疫病人就转移送往防疫医院,分区收治;

2.实行严格交通管制,控制流动人口;

3.规定居民只能在本区范围内行动,如想去其他区,必须申请特别通行证。

除此之外,伍连德发现尸体也是病菌的一大传播源,想要彻底消除隐患,火葬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然而,这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遭到百姓抵制。为了推行此举,伍连德不得不通过当地官绅向皇帝陈情,再由皇帝下谕旨,如此,才得以在1911年的春节组织了第一次火葬。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集体火化,到处可闻悲哀的哭泣声,与春节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

但从自那时起,疫病死亡率开始下降,到4月份,疫情基本止息。

这次的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波及五省两市,流行距离达2700千米,死亡人数不少于6万人。

伍连德仅用4个月的时间将疫情控制住,被清政府授予帝国陆军少校的军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伍连德首次提出医务人员佩戴口罩,防止病菌传播的观点,预见性远超当地外国专家。经他改良后的“伍氏口罩”,据说是现代口罩的前身。

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需要之际,方显担当之能。无怪乎,后人称伍连德为“爱国医学家”。

04.

解决了鼠疫,不代表工作的结束。

相反,伍连德意识到,防疫、检疫工作才是积弱的中国最迫切的需要。

1912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鉴于鼠疫大流行的惨痛教训,决定在哈尔滨设立“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伍连德为处长兼总医官。

1912-1918年间,伍连德牵头在东三省各地筹建了一些防疫医院,形成“防疫网络”,在后来多次疫病流行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著述,先后出版了《肺鼠疫论文》、《防疫手册》、《中国医学史》等。

1918年,山西发生疫情,伍连德再次临危受命,直至疫情平息才离开。

1920年,东北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伍连德带领防疫人员第一时间抵达疫区。

1926年,霍乱全国流行,伍连德继续领导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的医务人员投入到各地的防疫工作。

数次疫情,伍连德深感医务人员的不足,特别是防疫、检疫人员不足,经多方动员游说,于1926年9月8日创办了滨江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我国东北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后来发展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伍连德的拳拳报国之心不仅用于防治疫病,更体现在收回海港检疫主权上。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控制了我国海关主权,海港检疫权同样被外国人把持,他们对海关检疫十分不重视,致使国外传染病经常流入我国。

以伍连德为首的爱国医生们,在辛亥革命后,多次向当局呼吁“自己办检疫”。历经多年奔走交涉,1930年7月1日,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在上海成立,伍连德任监督(处长)。至此,海港检疫主权回到了中国人自己手中。

此后,伍连德亲自制定了全国检疫条例,并由国家卫生署颁布实施。在1930-1937年间,他为我国检疫工作培训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创立检疫医院(隔离所)、消毒所等,推动了我国检疫事业发展。

伍连德在胜任本职工作之余,甘愿为大众谋福祉,这样的奉献,称得上“国士无双”。

05.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海港检疫管理处,举家回南洋避难。直到晚年,他还惦记着曾为之奋斗几十载的祖国。

伍连德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我曾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直到旧时代崩溃。”他也坚信“新中国的成立,将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槟榔屿逝世。

英雄的一生落幕,但英雄的故事仍在流传,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每个人学习。

人这一生,想要建功立业,必要先自立自强,想要有所作为,少不了能担当、知奉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6日 下午5:44
下一篇 2022年6月16日 下午7: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