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方向与机器视觉方向

机器人基于视觉的控制(机器人控制方向与机器视觉方向)

本文是自己学习《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最新版本的笔记,里面涉及到机器人坐标转换非常详细的算法,使用matlab工具软件举例。

分为二个部分:

1、思维方式概述

2、二维坐标系的位置姿态转换详解

按照思维习惯由浅入深的讲解,为了完成我做一个扔垃圾机器人的梦想,已经学习这个基础知识好几遍了;梦想还是比较远,但是过程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知识,过程比目的地更有趣。

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又可以静心学习的可以深入看看!学习没有捷径,该学的知识点,术语,符号都得搞懂,不然进入不了下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部分:思维方式概述

概述捋顺一下理解位姿的思维方式

空间中的点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可以用坐标向量来描述,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种量;

我刚开始接触的机器人的时候,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向量来表示呢,直接用坐标形式x/y/z数值不是更好理解吗,后来多看了几遍资料,发现我认为的坐标数据,其实在内部算法里都是用向量矩阵表示的,所以想深入学习机器人,还是要用向量的思维去看点,比如说下图a的点P,直接就把它看成是向量P,两个分向量Py和Px相加的和,Py和Px又是有多个单位向量组成!单位向量就是长度为1的向量; 这个时候思路应该转变成向量思路了,比如P坐标(2,3),不应该理解成,X轴上是数据2,Y轴上是数据3;而是理解成P点的X轴坐标是2个单位向量组成,Y轴坐标是3个单位向量组成!

坐标系里的一个点好表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坐标系里的一个物体,而这个物体又包含很多点;

分两步分析:

第一,确定这个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如图b,向量B表示小车的位置和方向;

第二步,以这个B点为原点,设定小车自己的坐标系,这样就可以知道小车上1、2、3、4这四个点的位置和方向,如图b用四个向量表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接下来要约定一下用符号表示坐标系相互关系的方法;

以前我都是忽略这些约定符号,感觉看着累,不直观,也不容易理解;但是越深入学习越感觉这些符号公式的重要性,因为简单的可以直观理解,或者用语言就可以描述,但是简单的是基础,最终都会参与到复杂的运算,复杂的运算只能靠符号和公式解决,不然会毫无章法!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利用上面这些约定,画个如下图所示的坐标系,有两个坐标系{A},和{B};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坐标系和向量的关系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表示A坐标系下的P向量;

可以分两步表示,先表示以A坐标系作为参考坐标系表示B坐标系;

然后点乘B作为参考坐标系下的P向量;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面例子表示出一个重要思路,那就是一个坐标系可以用另一个坐标系表示,这在机器人学里面是应用非常多的一个思路,要记住这个思路,这就说明机器人实际应用中,无论工件上设定的点在哪里,只要它有自己的工件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可以和机器人基坐标系关联起来,那么这个工件上的点也就可以用机器人基坐标系表示!

所以机器人坐标系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机器人最终计算的只有一组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数值。

更复杂点的三个坐标系关联

坐标系{A},{B},{C},如下图所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那么向量P的表示可以用下面的公式,A坐标系下的向量P可以分三步表示;

首先表示A坐标系下的B坐标系;

然后再表示B坐标系下的C坐标系;

最后表示C坐标系下的P向量;公式中间那个加号加圆圈代表坐标系转换关系。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接下来再举个三维坐标系的例子

帮助大家理解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世界坐标系{O}里有一个机器人坐标系为{R},机器人上安装一台相机,相机坐标系为{C},屋顶上有个固定的相机,固定相机坐标系为{F},还有一个工件,工件坐标系为{B};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如下面两个变换等式;

第一个等式表示,世界坐标系下{O}的固定相机坐标系{F},变换到固定相机{F}坐标系下的工件坐标系{B},等于 世界坐标系{O}下的机器人坐标系{R},变换到机器人{R}坐标系下的机器人相机坐标系{C},再变换到机器人相机{C}坐标系下的工件坐标系{B};

第二个等式表示,世界坐标系{O}下的固定相机坐标系{F},变换到固定相机{F}坐标系下的机器人坐标系{R},等于 世界坐标系{O}下的机器人坐标系{R};上图坐标系和下面等式中大家看到世界坐标系下的坐标系{F},{R}没有左上标,那是因为定义了世界坐标系可以不写左上标!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把上面的三维坐标系关系简化成下图所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面的变换关系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很多地方用到的,比如一个移动机器人带着个相机的项目,就可以精确地抓取到工件了!

第二部分,详解二维空间的位姿描述

二维坐标系变换概述,需要的三个参数

用向量的思维,二维坐标系下的一个点P,应该用向量P表示,向量P又可以用X轴和Y轴的单位向量表示;如下图的公式,因为单位向量长度(模)为1,所以向量P是X个X轴单位向量与Y个Y轴单位向量的和;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下图表示了一个红色坐标系和一个蓝色坐标系的关系,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红色坐标系{B}是蓝色坐标系{A},通过向量t=(x,y)移动得到;然后再逆时针旋转θ角度。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由上可以看出,二维坐标系下,以坐标系{A}为参考坐标系,坐标系{B}的位置与姿态的确定,需要三个向量,(x,y,θ),这三个向量,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计算,无法直接用这三个值转换坐标系,所以下面我们用一种方法来表示旋转;

旋转变换的推导

看上图,任意点P相对于坐标系{A}和{B}的向量分别是AP和BP,我们要确定AP和BP之间的关系,要分两步走,旋转然后平移;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具体如上图所示,先只考虑旋转的情况,点P在参考坐标系{V}中,用单位向量组合可表示为如下等式: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式最终写成行向量和列向量的点积形式,矩阵的概念马上要得到应用了;假设上图中坐标系{V}和{B}的轴长都是1,也就是单位向量,那么坐标系{V}经过旋转θ角度后,得到坐标系{B},坐标系{B}上X轴和Y轴的单位向量可表示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写成矩阵的形式如下: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这个单位向量旋转的关系就出来了,

接着点P在参考坐标系{B}中,用单位向量组合可表示为如下等式: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代入上式得: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和等式结合运算,最后可以写成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这个等式就是表示坐标系旋转后,参考坐标系{B}里的P点,怎么变换成参考坐标系{V}里的P点;等式中间的二维矩阵就叫旋转矩阵,用符号表示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式可以写成符号表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同样的道理,坐标系旋转后,坐标系{V}里的点变换为坐标系{B}里的点,公式可以表示成: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式也可以看出逆矩阵就是旋转矩阵上下标互换;

MATLAB模拟旋转变换程序

下面用号称可以节省生命的超级神器MATLAB来做一下旋转矩阵的模拟:

>> R=rot2(0.2)
R=0.9801 -0.1987
0.1987 0.9801

这段程序里rot2(θ)是2*2的旋转矩阵,θ的单位是弧度!

旋转矩阵有一些性质可以用下面这个函数实验下:

>> det(R)
ans=1
>> det(R*R)
ans=1

旋转矩阵的行列式是1,旋转矩阵乘以旋转矩阵的行列式也是1;

这里的det(A)是矩阵行列式,结果是矩阵A的行列式;

什么是行列式?

分三步来理解:

第一步、行列式det(A)是针对n*n的矩阵A而言的,A表示一个n维空间到n维空间的线性变换,线性变换就是压缩或拉伸;假设原来空间有个n维的立方体,经过线性变换变成一个新的n维立方体。

第二步、原来立方体体积是V1,新的立方体体积是V2!

第三步、V2除以V1就是det(A)的值。

工具箱也支持用符号代替数字计算,如下声明一个符号theta:

>> syms theta
>> R=rot2(theta)
R=[ cos(theta), -sin(theta)]
[ sin(theta), cos(theta)]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矩阵的指数和对数计算

下面还是把0.3的弧度转换为旋转矩阵;

>> R=rot2(0.3)
ans=0.9553 -0.2955
0.2955 0.9553

我们可以用logm函数计算矩阵的对数

>> S=logm(R)
S=0.0000 -0.3000
0.3000 0.0000

然后用工具箱函数vex来解析S矩阵;

> > vex(S)
ans=0.3000

得出的结果是又算出了旋转角度的弧度值0.3;

矩阵对数logm的倒数(逆)是矩阵的指数函数expm;

>> expm(S)
ans=0.9553 -0.2955
0.2955 0.9553

结果得到了原来的旋转矩阵,还原了logm计算之前的数值;

矩阵的对数也就是矩阵指数的倒数(逆)!矩阵的指数或对数的计算还是比较复杂的,我觉得我会用这个函数就行了,想深入了解的要去看看《李群论》!

进而推导出二维的齐次变换矩阵

上面讲了旋转矩阵,这里旋转后再加上平移讲一下坐标系原点之间的平移,二维坐标系平移,就是简单的向量加法结合下面两图得出: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进而可以简写成: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上公式中t=(x,y),方向是{A}到{B}的变换;

再写成P点的变换: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其中的T就是齐次变换矩阵: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MATLAB函数计算齐次变换 矩阵

下面用MATLAB工具箱里面的函数具体计算一下;

程序是表示平移(1,2),再旋转30度,得到其次变换矩阵T1;

>> T1=transl2(1, 2) * trot2(30, 'deg')
T1=0.8660 -0.5000 1.0000
0.5000 0.8660 2.0000
0 0 1.0000

transl2函数表示二维坐标系下的平移,trot2函数表示二维坐标系下的旋转;

MATLAB图形化输出程序:

Plotvol(0 5 0 5)表示创建一个X轴长度为5,Y轴长度也为5的二维坐标系;

trplot2(T1, ‘frame’, ‘1’, ‘color’, ‘b’) 表示建立一个坐标系T1,显示坐标系名称为1,颜色是b,蓝色;

>> plotvol([0 5 0 5]);
>> trplot2(T1, 'frame', '1', 'color', 'b')

如下图所示的蓝色坐标系: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接着再创建一个T2坐标系,只从原点平移(2,1);输出图形为上图的红色坐标系:

>> T2=transl2(2, 1)
T2=1 0 2
0 1 1
0 0 1
>> trplot2(T2, 'frame', '2', 'color', 'r');

再创建一个绿色的坐标系T3,它的其次变换是T1*T2;也就是先平移(1,2),再旋转30度,再在坐标系{1}的基础上平移(2,1),上图中可以看出最终绿色坐标系{3}的位置并不是(3,3),那是因为第二次平移是在坐标系{1}的基础上平移的!程序如下:

>> T3=T1*T2
T3=0.8660 -0.5000 2.2321
0.5000 0.8660 3.8660
0 0 1.0000
>> trplot2(T3, 'frame', '3', 'color', 'g');

在创建一个T4,和T3对比下,T4的变换是T2*T1,变换顺序就相反了,它是先平移(2,1),再平移(1,2),再旋转30度;如上图中的坐标系{4}所示,程序如下:

>> T4=T2*T1;
>> trplot2(T4, 'frame', '4', 'color', 'c');

图中可见,其次变换矩阵左乘和右乘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再创建一个点P(3,2);

如上图所示;程序如下:

>> P=[3 ; 2 ];
>> plot_point(P, 'label', 'P', 'solid', 'ko');

下面再来研究这个点P相对与各个坐标系的坐标

看看P点在坐标系{1}里的表达,前面学到的术语在这里用到了,在坐标系{0}里的P点,等于坐标系{0}变换到坐标系{1},再表示坐标系{1}下的P点,等式如下: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然后转换一下,变成坐标系{1}下面的P点坐标的表达,也就是坐标系{1}变换为坐标系{0},再点乘坐标系{0}下的P点坐标向量!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用程序表示为下,得出P点的其次变换形式,P点的矩阵里面加个1就是为了和其次变换格式相同,函数inv是矩阵求逆;

>> P1=inv(T1) * [P; 1]
P1=1.7321
-1.0000
1.0000

也可以试试下面的形式,函数e2h是将欧几里得坐标系转换成其次变换坐标形式,h2e再逆转换,把其次变换形式转换成普通坐标形式;

>> h2e( inv(T1) * e2h(P) )
ans=1.7321
-1.0000

详细探究纯旋转的旋转中心例子

首先创建一个X坐标轴是-5到4,Y坐标轴是-1到5的坐标系{0};再创建一个目标坐标系{X};函数eye是创建单位矩阵,下面程序中说明T0是3*3的单位矩阵;

>> plotvol([-5 4 -1 5]);
>> T0=eye(3,3);
>> trplot2(T0, 'frame', '0');
>> X=transl2(2, 3);
>> trplot2(X, 'frame', 'X');

再创建一个2弧度的旋转;

>> R=trot2(2);

输出如下两种组合的图形,如下图所示,坐标系{RX}是围绕坐标系{O}原点旋转2弧度(115度),坐标系{XR}是围绕坐标系{X}旋转2弧度,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组合的输出结果不同了吧!

>> trplot2(R*X, 'framelabel', 'RX', 'color', 'r');
>> trplot2(X*R, 'framelabel', 'XR', 'color', 'r');

机器人笔记-浅析《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位置与姿态二维

深入点应用,如果我们想绕任何一点旋转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创建任意一点C,如上图所示,程序如下:

>> C=[1 2]';
>> plot_point(C, 'label', ' C', 'solid', 'ko')

然后写一下绕C点旋转的程序,理解为先平移到C点,再按照旋转矩阵R旋转,再把矩阵里面的每个元素变成负数,再平移,得到了{X}绕C点旋转的坐标系{XC},如上图所示;这个在实际应用中很有用,比如想让机器人绕抓手上任意一点旋转,TCP的理论基础!

>> RC=transl2(C) * R * transl2(-C)
RC=-0.4161 -0.9093 3.2347
0.9093 -0.4161 1.9230
0 0 1.0000

输出图形结果:

>> trplot2(RC*X, 'framelabel', 'XC', 'color', 'r');

扭转函数Twist

绕任意点旋转在机器人工具箱里有个更方便的函数Twist,例如我们想创建上面的绕C点的旋转2弧度,可以写成,

>> tw=Twist('R', C)
tw=( 2 -1; 1 )

Twist函数里面包含很多参数,我们看看它生成的旋转矩阵是啥样的:

>> tw.T(2)
ans=-0.4161 -0.9093 3.2347
0.9093 -0.4161 1.9230
0 0 1.0000

是不是和上面一堆公式推导出的RC旋转矩阵是一样的,这就是MATLAB工具箱的牛逼地方,节省生命的工具!我觉得会用这些函数就好,如果应用到实际机器上,MATLAB可以转换成很多种语言,包括PLC的ST语言!

二维坐标系的姿态描述就这么多了,连翻译带学习了皮特的《机器人学、机器人视觉与控制》,受益匪浅,二维的适合移动小车机器人的算法,三维也会用到,对于自己开发一款运动机器人,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实际工业机器人使用中也很有用,我想写个坐标系转换的算法,就到这里来调用函数,再生成需要的语言,稍微改动下就可以使用,可以增加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7日 下午2:58
下一篇 2022年6月7日 下午3: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