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最近在看张贵勇的《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在书里,张贵勇老师没有大篇幅讲述如何教育孩子,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一个个童趣的聊天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聊天的乐趣与爱。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比如张贵勇和儿子一起看篮球比赛,看完后儿子问爸爸:“爸爸你觉得一场篮球比赛最重要的,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

“当然是胜利了,赢球最重要。”

“不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观众。”

“为什么?说说理由。”

“你看,一场比赛如果没人看,就那几个人跑来跑去,多没意思啊。”

“难道打球是为了给别人看?”

“不是,但这么好看的比赛,如果没人看,多可惜啊。”

书里这种父子聊天的趣味场景俯拾皆是,张贵勇老师没有嘲笑儿子的童言童语,总是认真和他探讨,呵护他的童心,满足他的好奇心,把教育渗透在日常的一言一行里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其实,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和孩子聊天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和孩子对话的能力,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变成说教或训导,对话内容也不外乎“吃饭了吗、最近学习有进步吗、这次考得咋样”。

韩国一位爸爸田导根也曾烦恼“如何跟孩子聊天”,于是他不断研究各种“对话法”,并写成了一本书《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通过亲子对话,打开孩子心门,培养孩子自信心、创造力。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作者是田导根,他是弘益大学终生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庆熙大学教育科技研究所硕士。现为父母教育与子女指导讲座讲师,在全国大专院校、地方自治团体、教育单位、企业单位主讲。

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里,田导根提出了很多“对话法”,比如“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对话法”“培养孩子感性思维的对话法”等。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5种对话法: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提问对话法、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第一人称传达法、把批评变赞美的亲子对话法、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的主题对话法、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清晰表达法。

1、 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提问对话法

昨天放学,我和女儿回家,我们一起捡了很多落叶,捡落叶时,我问她:“为什么秋天树叶变黄了?”

她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是不是天冷了,叶子就变黄了。”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告诉她回家一起看书找答案。

这就是田导根在《跟自己孩子聊得来》里说的“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提问对话法”,提问能让孩子灵活运用自身的能力找出答案,并在这过程中学习成长。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好父母都善于提出好问题。好问题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也不要重复说同样内容。

比如我的提问“为什么秋天树叶变黄了”,简单易懂,孩子瞬间就能抓住问题核心,从而做出回答。

但如果你过多描述问题“为什么到了秋天,树上的树叶就开始变黄,还哗啦啦的落了?”孩子可能无法抓住问题核心,不知从何回答。

当然这个提问要跟孩子能力匹配,年纪大的孩子,你提问稍微复杂点,他可能也能理解,但尽量简洁明了。

提问后给孩子5-15秒的思考时间,不要催促他马上回答。如果孩子磕磕巴巴答不出来,给他线索提示,或者用类似问题引导他。

孩子的回答可能缺乏条理,父母不要露出失望神情,要鼓励他“换个思路”。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提问也要选择合适时间地点,同时兼顾孩子心情,比如放学孩子状态不好,父母却一个劲提问,孩子自然不会认真回答,甚至会觉得厌烦。

父母提问题时,选择的问题要符合孩子能力,比如不要问三岁的孩子“自由与平等的不同是什么?”。与孩子能力不符的提问,孩子不会感兴趣,父母与其对话也无法继续。

2、 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第一人称传达法

“你能不能不要乱跑?”“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快过来收拾”“你吃个饭洒的到处都是,真烦人”

这些话,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本意是想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结果却是孩子与自己对着干。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其实这些都是“第二人称传达法”,这种表达方法往往会较多使用否定意义的语气用语,常包含命令、威胁的意味。面对父母的“第二人称传达法”,孩子会下意识反驳对抗。

因而,田导根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里提到了“第一人称传达法”:父母将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感受客观且直接的告知孩子。

比如把“你把玩具扔到到处都是”,换成“妈妈很忙,还要帮你收拾玩具,真的很累。”把指责性质的“你”换成“我”,会让孩子更平和,减少抵触和逆反心理。

“第一人称传达法”表达的不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做错了”,而是“因为父母有问题,所以需要孩子的帮助”。在描述孩子的行为后,对孩子表达出父母的真实感受,不仅能帮孩子改正不良行为,还会让孩子懂得体贴父母。

3、 把批评变赞美的亲子对话法

很多父母现在不敢批评孩子,生怕批评不当,孩子心灵受伤。其实出于真诚的批评,孩子也能被改变。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把批评变赞美的对话法是指父母用恰当方法、选择合适时机,把批评变成另一种称赞。

因而,批评孩子前先想好批评的方法和强度,不要一时激动对孩子说重话。还要了解孩子状况,选择合适场合,别当众批评孩子,最好单独两人再批评。

批评孩子时,不要泛泛指责,尽量避免负面词语,用客观积极的方式,指出孩子具体不足。比如指责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如说:“你做得都很好,如果能搞好个人卫生,就更好了。”

日本早期教育专家七田真曾说:“批评孩子要控制在一分钟内。若是没完没了的不断批评,孩子就不会再听。”

这和田导根理念一样:批评时间太长,会让孩子厌烦。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最后,批评孩子时,不要直接指出错误行为,最好先称赞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再指出孩子问题所在。比如指责孩子不收拾屋子“你房间太乱了,像狗窝。”不如这样说:“你房间书架很整齐、床上很干净、如果能把地拖干净,就更好了。”

当父母带着真诚去批评孩子时,孩子不会感受到被否定被批判,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鼓励。

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鼓励的孩子,自然会把父母批评当另一种形式的赞美,从而变得更好。

4、 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的主题对话法

很多父母苦恼跟孩子聊什么,聊学习,孩子不耐烦,聊朋友,孩子不愿意。所以聊不到三句,双方就不欢而散。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田导根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里,建议父母们不要总跟孩子聊日常话题,试着定一个聊天主题,比如快餐食品、电脑游戏、手机、补习班或者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重要话题。

《银河补习班》里的马皓文就很擅长和马飞聊天,他利用生活中一切机会和马飞聊天,聊航展、聊人生理想、聊遥看春色,用聊天激发了马飞向上的心。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因而,“主题对话法”要先选好聊天主题,比如利用电影、电视内容、互联网热点等,引导和孩子的对话。

碰到互联网热点事件,比如近日的“崔雪莉自杀”事件,就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想法,并鼓励孩子进行深度思考。

还可以利用电影,比如带孩子看了《银河补习班》,就可借此和孩子一起聊“教育方式”的问题,聊天时鼓励孩子理性深度思考,不要变成“抱怨吐槽会”。

“主题对话法”还要求父母与孩子定期持续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的表达力,让孩子习惯深度思考。

如果父母太忙,可以把做饭或家务时间,变成主题对话。比如父母做饭时,让孩子用语言描述从准备食材到做好饭的过程,锻炼孩子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逻辑组织能力。

5、 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清晰表达法

田导根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里说:“如果想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习惯,就要直接地指出具体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却喜欢反其道行之,选择隐喻说法或使用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说明,比如“你能不能听话?你给我好好做。”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这些抽象模糊的表达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能正确认识错误。

因而父母和孩子对话时,少否定,多肯定。比如“我希望你不要和我顶嘴”,换成“我希望你能好好听我说话。”

而且要尽量在3分钟内说完对话要点,包括对话主题、结论等。时间太长,孩子会跑神,无法专注听完。

另外,和孩子对话时,语气坚定和善,不要不耐烦或发脾气。

前段时间,叶一茜吐槽“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她询问刚看完《哪吒》的森碟,森碟每个回答都不超过五个字,每一个字都透着拒绝。

亲子沟通谈话内容对话形式

叶一茜觉得女儿是“聊天终结者”,但其实可能森碟只是觉得对话太无趣,所以才不愿多说。

很多父母同叶一茜一样,想和孩子聊天,但一出口就是“这个好看吗?最近学习咋样?”,这样无趣无味的对话,孩子自然不愿继续。

因而父母不要抱怨孩子是“聊天终结者”,先去反思自己的聊天习惯与对话方法。跟着田导根《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学习丰富有用的对话法,父母聊天方法对了,孩子自然愿意说。

给孩子再多的物质,都不如陪他们聊会天,正如《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中说:懂得再多的育儿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会天来得实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上午5:26
下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上午5: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