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关于父母和孩子沟通

弟子规中关于父母和孩子沟通(弟子规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国学启蒙大家都知道,并且很多人正在给孩子进行国学启蒙。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大家很熟悉,对于总叙更是耳熟能详。


《弟子规》是国学启蒙必选书目?

《弟子规》是孩子生活的规范?

《弟子规》到底是什么?

为了给菜菜做好国学启蒙教育,我加入了《经典悦读协会》。定期参加协会举办的读书会,在艺澄书院和一群经典爱好者在一起吟诵经典。

在读书会我第一次认真整体吟诵《弟子规》,也开始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读怎么用,怎么给孩子解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和孩子一起读经典,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用经典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可是我觉得弟子规更应该是规范自己的行为。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孝篇中: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

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

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

这几句看似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的态度对待父母教诲,其实说的是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的问题。

人都有多重身份,在这里我们即是父母又是子女。

在这双重身份下要怎么和父母相处,怎么和子女交流沟通。


作为子女,做到“勿缓、勿懒、敬听、顺承”也许并不难,难的是父母并不轻易“呼、命、教、责”。

我们的父母大多愿意为子女做出牺牲,秉着不给子女增添负担的理念,在生活中总是报喜不报忧。病了说自己没事已经吃药了,累了说没事歇歇就好,我们也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父母有喜无忧,习惯了父母的“独立自主”,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的空巢老人。

 

公公住院后老公的感悟

两个月前家里窑洞坍塌,公公在补修的时候受伤,轻度骨折、肺挫伤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因为没有查出来的血管内膜撕裂形成了血栓,然后引发脑梗,成半身不遂。为此老公一直自责,后悔没有回去帮忙。他一直觉得,如果他在公公就不会受伤。

其实这并不能怪老公,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每次有什么事公公说他自己可以,我们就会放心的让他去做。

其实即使父母不呼、不命、不教、不责,我们也应该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常回家看看,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听听他们的唠叨,孩子回家了即使什么都不做他们内心都是高兴的。

中国盛行老了无用一说,父母觉得老了就会拖累孩子,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你老了并不是我们的拖累,让他们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他们知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神之间有了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其实只要父母在我们的心就有归属,所以父母只要好好的活着就好。


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怎么实行“呼、命、教、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着天生的威严,生活中总能看见很多颐指气使的父母。

可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并不能用我们的威严让他们屈服。

其所以有效的交流沟通很重要,就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还在才肯听。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这样的: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不叫叔叔阿姨,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点了可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斥着苛责和吵嚷声,可是问题怎么解决?

那我们要怎么说呢,怎么听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还在才肯说》一书中说: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么让孩子感受好呢?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四个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技巧:

1、全神贯注的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此刻的感受。比如: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是用逻辑上的解释。比如:我真希望我能立刻把猕猴桃变熟了给你吃!

比如孩子摔倒后,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不疼、你要勇敢,可是好像孩子哭的更厉害了。菜菜原来摔跤后都会大哭,有时候并不严重她也会大哭不止。后来我学着去关注她的感受,问她是不是很疼,妈妈帮你揉一揉,她反倒很快就不哭了。现在摔倒了只要不是很严重的都会自己爬起来,看到我关切的眼神还安慰我“妈妈没关系,不是很疼”。

当孩子的感受被理解了,然后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可是经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通过指责、辱骂、威胁、命令让孩子屈服。这些方法可能让孩子当下会配合,可是内心是抗拒的,对于有些叛逆的孩子连当下都不愿意配合,甚至是故意捣乱。

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孩子的合作,有四个方法:

一、说一个词。比如孩子把香蕉皮扔地上了,只需很坚定的对对孩子说:“哎,香蕉皮”。

二、描述你所看到的东西。我看见地上有一个香蕉皮没人管他

三、给提示。“孩子香蕉皮很容易让人滑到哦,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垃圾桶里。”

四、提供一些选择。“你可以把香蕉皮放垃圾桶里,或者装到垃圾袋里扔到外面的垃圾桶里”

只有用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呼勿缓、命勿懒、教敬听、责顺承。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家长,要耐心的进行自我教育,唤醒孩子一定会发芽和成长的灵魂。 教育也是父母将自己的知行合一的人生,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孩子面前,由孩子决定要从中学习什么。所以最有保障的教育方式,不是去教孩子什么,而是我们要先认清自己,努力成为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榜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日 上午8:55
下一篇 2022年12月1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