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评价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部分原文)

史记评价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部分原文)

战国后期,秦国发展迅速,只有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能与秦国有一战之力,这个时期的秦赵之间经常进行博弈,完璧归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完璧归赵里的蔺相如智慧超群,把秦昭襄王的诡计识破,不仅保住了和氏璧,还给赵国赢得了颜面。但是最后结局仅仅是这样?当然不可能。秦昭襄王可不是一个善罢甘休的人。

《史记》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蔺相如完璧归赵,实则是场失败的外交

《史记》中有一段话,称蔺相如完璧归赵,对于赵国来说,其实就是一场失败的外交。那么为何会有如此结论呢?

完璧归赵的背后

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这个时候秦国实力仍旧处在上升期,秦昭襄王在位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发展。对内消灭义渠,巩固后方,对外展开了对六国的蚕食,为秦国之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国却处在下坡路,在位的赵惠文王风评不好,不仅杀死自己的兄长赵章,还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使得整个赵国陷入内乱,军力下降,国力受损。

这场和氏璧之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

秦昭襄王名义上想要和氏璧,实则想要的则是赵国国土和天下。和氏璧仅仅只是一个借口,一个衡量是否可以攻打赵国的借口。赵国实力受损,但是它的骑兵能力并没有变弱,秦国贸然发动战争容易吃亏。

于是秦王提出了以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璧的“谎言”来试探试探赵国此时的实力,从而做出下一步的调整。

赵国君臣得知秦王这个消息,顿时便感到无措,毕竟“弱国无外交”。

如果把和氏璧送去,等于示弱,秦国是出名的不遵守承诺,曾经张仪给楚国的商於六百里变成了六里,这十五城的承诺似乎也没有可信度,最大的可能就是赵国没有得到城池,还会平白赔一块和氏璧。

如果不把和氏璧送去,便等于给秦国一个开战的借口,这更不是赵惠文王想看到的,因为此时的赵国由于实力受损,并没有完全恢复实力,一旦与秦国展开大规模作战,那下场更惨。

赵国君臣就和氏璧事件陷入两难。正在头疼之际,宦官令缪贤看出了此中的难处,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并且表示他愿意前去秦国献和氏璧。

赵王似乎看到了转机,于是蔺相如带着使命,光荣出使秦国。

蔺相如出使秦国

其实从他出使的那一刻起,秦昭襄王就已经明白,这个时候的赵国和赵惠文王畏惧与秦国开战,如果赵国实力强盛,完全可以拒绝秦国,直接开战,但是现在的赵国却派遣使臣前来转圜,那就证明赵国无力。

经过一段时间,蔺相如终于来到秦国宫殿,也把和氏璧交到了秦昭襄王的手里。而秦昭襄王得到之后,眼看了好一会,就是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一看便知,十五城是假,骗取和氏璧是真。于是他假意指出和氏璧缺陷,将和氏璧夺回手里,一边指责秦王不讲诚信,一边走到宫殿的柱子旁边,准备将和氏璧撞碎。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冲动毁玉,立刻命人拿出地图,指出了答应给赵国交割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这才放缓下来。见到秦王如此没有诚意,蔺相如深知交割已经不可能。

随后宴会之上,秦王又一次提出了交割的事情,蔺相如表示,赵王为了这次的事件斋戒了五日,秦王也应该斋戒五日,之后才能把和氏璧交给秦王。秦王信以为真,就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

等到宴会结束,蔺相如立刻差人把和氏璧从小路送回赵国。斋戒五日之后,秦昭襄王问起来和氏璧的事情,蔺相如表示宝贝已经送回赵国,如果一定要交割,秦国就要先割让城池,大国如果有诚信,小国怎么敢不跟随。

秦王听到这个回答也无可奈何,他深知现在即使杀了蔺相如也没用,不如放归赵国,以安其心。

完璧归赵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从蔺相如的角度来看,这次外交非常成功,破灭了秦国夺取和氏璧的诡计,还提升了赵国的地位。可是《史记》耐人寻味的一段话却点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场失败的外交。

一场失败的外交

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次完璧归赵的结局不利于赵国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一,秦昭襄王得知了赵国目前的真实情况,那就是畏惧秦国。

其二,蔺相如此次出使没有一点军事上的保障,一般像这种大臣带着宝贝出使,必然会有军队保障,可惜蔺相如并没有,也就再一次证明,赵国这个时候兵力肯定不足。

明面上的结局是赵国皆大欢喜,但真正的结局是和氏璧事件同年,秦国派遣军队攻打赵国,并且攻占赵国城池,第二年,还屠杀了赵国两万军队,使赵国损失惨重。

这才是和氏璧之争的真正结局。虽然赵国对于和氏璧的争论占了上风,但是却激怒秦国,导致秦国和赵国的战争提早开始,给原本就实力受损的赵国又带来了一系列战争损害。所以蔺相如这次外交从赵国的角度上看是失败的,反倒给了秦国一个攻击赵国的借口。

针对于和氏璧事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和氏璧拖着秦国,展开类似于争辩一类的事情,比如第一次蔺相如划分十五城失败之后,完全可以转圜,十五城不可,或许适当放宽,一样可以交割。

当然真正的目的是延缓秦国进攻的脚步,因为秦国统一之心日盛,最好的情况就是拖延时间,给赵国准备战争的机会,一旦赵国准备完善,秦国也得不到好处,最终就会不了了之。

赵国没有被秦国打败,其它各国抗秦之心就不会逐渐衰弱,那样秦国想要逐渐剿灭各国是不可能的。

明代学者王世贞也看出了完璧归赵的问题所在,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的行为提出批评。

至于这块和氏璧,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还是被送到了秦朝。传说中它被刻上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成为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历经几代后失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7:55
下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