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中的问题(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中的问题(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

给孩子更多的允许,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潜力。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有人说:中国式家庭中,90%的亲子矛盾,都源于——不会沟通。

深以为然。

 

“怎么讲,孩子都不听”、“不发火,孩子就不知道改”、“揍一顿长记性,可才过两天,又原形毕露”……

无数父母在数落孩子的不乖,可鲜少有家长愿意耐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3-6岁是孩子的“魔王”期,5条锦囊提供给各位家长,帮助您解决90%的亲子问题。你会发现:原来,家长这么说,孩子会爱听!

01

允许孩子“说”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特别指出: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并且大人有认真对待孩子的义务。

然而在生活中,不容孩子质疑权威,却成为很多家长的一贯做法。

“小孩子懂什么,照着做就行了!”

“不要解释了,闭嘴!”

“这件事,没有商量!”

孩子未出声,父母却已经成为孩子的话筒。孩子想说的话被堵在喉咙,要么矛盾激化,用行动对抗;要么隐忍回避,孩子消极对待。到头来,矛盾依然在继续,问题还被激化。

当孩子执意做一件家长认为不妥的事,家长不妨先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或许你会发现另外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妈妈嗓子出问题动了小手术,医生嘱咐十天不能说话。

那天,儿子放学回家就嚷嚷:学校的老师真讨厌,他再也不想上学!

换作平时,妈妈一定会立刻严肃批评教育,但此时此刻,她只能保持沉默。

气愤的儿子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原来他被老师批评抄了同桌作业,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孩子很难过:为什么老师总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说着说着,孩子哭出了声,不能说话的妈妈把他搂在怀里。这个举动,瞬间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他向妈妈道谢:

“谢谢妈妈听我说,谢谢妈妈理解我,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的进步!”

不给孩子说话机会,注定是一场“对抗关系”的催化剂;但允许孩子说,孩子会在平等对话机制下说出最真实的心里话。

那些所谓的困难与矛盾,也便迎刃而解。

02

允许孩子“哭”

相比让孩子“说”,看着孩子“哭”,更是一件让家长感到头疼的事。于是家长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哭泣:

摔疼了,不可以哭:勇敢的孩子,才不会哭鼻子呢!

委屈了,不可以哭:这么小的事,有什么好哭的?

难受了,不可以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家长以为逼孩子收回眼泪就没事了,是在帮孩子坚强成长,但其实,孩子把委屈憋进心里,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才更容易出问题。

育儿界曾有个盛行几十年的“哭声免疫法”,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议在孩子哭的时候延迟时间再抱孩子,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不哭”。

实验操作的最初阶段,颇有收效。

可一个“不会哭”的孩子,真的能够成为“乖宝宝”吗?结果恰恰相反。

那些早年受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饱受冷漠教育的痛苦,成年以后,轻者患有睡眠障碍,严重者有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仅以约翰·华生自己的3个孩子来说,大儿子雷纳几次尝试自杀,在30岁时就了结一生;小儿子一事无成,一生流浪,靠着华生施舍勉强度日;而女儿Mary性格缺陷,易怒、狂躁、酗酒,也曾经多次尝试自杀!

哭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孩子的每一次哭泣,其实都是心理建设契机,家长合理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允许孩子哭,实际上比让孩子笑来得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哭的权利,也不要吝啬给他拥抱。

当然,家长也不能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待孩子的情绪渐渐平复,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坏情绪,帮助他们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渐渐地,孩子就会明白两件事:底线和方法。

底线,让孩子清楚每一件事的界限;方法,则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和谐相处。

03

允许孩子说“不”

两三岁的孩子说“不”,父母们或会觉得那是一种可爱;但随着孩子长大,孩子的不听话,却会成为亲子矛盾导火索。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以更严厉的控制方式剥夺孩子说“不”的权利,以此对峙孩子说“不”。

“不听话,就不爱你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懂事!”

……

家长把“好孩子”的标准定义在了“听话”、“懂事”,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小时候没有机会表达真实感受,长大后也不会、不愿再表达。

然而,心理学指出:当孩子开口学说话时,最可贵的字是——“不”!

这意味着孩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用一个“不”字与父母划分界限,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边界。

特别欣赏《家有儿女》中的小雪,有一幕至今都深刻印在脑海。

那一天,“有借无还”的邻居阿姨又来借东西,她看中了小雪订的杂志,顺手又想借走。

小雪的父母左右为难,然而听见动静的小雪,却径直走出房间直接拒绝:“对不起,阿姨,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阿姨气鼓鼓地走了,父母却惊讶地向女儿取经:你怎么就可以这么没有理由地说“不”?

小雪淡定地告诉父母:说“不”,本来就不用理由,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拒绝别人。

生活剧虽然有些戏谑,却值得人深思。

一个生活在能够说“不”自由环境里的孩子,才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在面对自己不能接纳的事情时,理直气壮予以拒绝。

“不”,既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孩子融入社会关系寻求生存的基础。

优秀的父母,允许孩子说“不”,因为他们能够察觉到孩子说“不”背后的真实诉求,并且信任孩子,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规则边界里,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

倾听,是一种态度;相信,是一种力量。

而允许孩子说“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04

允许孩子“懦弱”

如果说到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孩子特质,“懦弱”,一定是其中一条。

见到熟人,孩子不敢开口打招呼,家长嗔怒:“连开口都不敢,长大还能什么用?”

户外游玩,孩子不敢玩器械,家长激将:“连这个都不敢玩,还是不是男孩?下次别来了!”

孩子在家长的盛怒下战战兢兢,内心的恐惧不但没有克服,反而又增加心理压力。

特别欣赏一个妈妈的做法,她鼓励儿子独自上卫生间的镜头,充满温暖,令人激动。

视频中,妈妈大声为儿子鼓劲,并教给他方法:第一步,开门!

孩子不敢迈步,妈妈继续引导:大胆地向前冲呀!唱歌,边唱歌边冲出去。

孩子伸头往卫生间看了看,终于在妈妈“冲”的呐喊声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卫生间。妈妈立即表扬儿子:“对!好棒!”

谁知,冲出阵的孩子很快尖叫着跑回来,一脸惊恐。但面对孩子的退缩,做妈的没有斥责,而是伸出双手拥抱了孩子。

哪有从小就“胆大包天”的孩子,那些淡定的孩子,也不过也是在经历和尝试中渐渐学会与恐惧和解。

美国作家库柏说:不曾恐惧过的人,不会抱有任何希望。

有远见的父母,允许孩子有所害怕和恐惧,因为这是孩子的本能和权利。

在孩子感到害怕时,为孩子的恐惧情绪兜底,孩子才会在触及安全线后反弹,在努力尝试中战胜恐惧,从而变得强大。

05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的成长路,就是一条不断试错的道路。

然而很多孩子却无力承担试错成本,以回避的方式,拒绝成长。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令人唏嘘。深圳二十六岁的小伙子常年饱受肺炎折磨,在又一次肺炎发作检查时,被医生发现端倪,他终于承认在6岁那年不小心吞了个哨子。

小伙子称:因为害怕,他一直不敢告诉父母真相。

 

事实上,手术只用了短短不到二十分钟时间,就帮他根除了纠缠二十年的肺炎折磨。

因为害怕,以二十年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看到这个结果,引发无数网友争议。

有人感慨:何苦呢?早点告诉父母,也不过一顿批评,顶多一顿挨打。

可正因如此,孩子介于对父母责骂责打的恐惧,才常常选择隐瞒真相。

孩子不敢承认错误的背后,是对犯错后果深深的恐惧。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样说过: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纵然犯错会给父母带来烦恼,可对孩子而言,那却是能让他们汲取经验快速成长的方式。

因此,孩子犯错时,“允许你犯错”,或是父母最应该对孩子讲的一句话。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错误中正视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学会成长。

06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写道:

“多少父母与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90%的亲子关系来自沟通,很多时候,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而是不会沟通的父母。

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担忧、焦虑和恐惧的时候,就是我们对孩子无法给出爱的时候。

当孩子不听话,父母与其试图改变孩子,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走进孩子内心,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选择,也许很多难题就会变得简单,秘诀只有一个:

给孩子更多的允许、接纳和爱,不忘为人父母爱的初心,心一直正,沟通也就一直通顺。

点一个“在看”,我们一起共修为人父母的爱之心。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下午7:17
下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下午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