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家长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家长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为了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初高中学习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当中最关键的六年,因为它涉及到了中考与高考,左养中学教育赖颂强再讲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心里调节的直播课里,系统的讲解到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考试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如何学会高质量陪伴(特别家教1038期)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居家办公、线上学习、开学延期、社交减少……这些变化对我们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作息紊乱、情绪低落、反复焦虑等。那么,人们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调适?家长在进行自我调适的同时,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改善情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为大家支招,分享亲子陪伴的深刻内涵,帮助家长在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做好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陪伴到底是什么陪着不等于陪伴

陪伴到底是什么?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吗?陆士桢老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陪伴的内涵。

第一:陪伴不是形式。并不是说有了时间就有了陪伴,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陪伴需要时间,但时间不是陪伴的根本要素。陪伴更是态度问题、方法问题,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综合素养。

第二:陪伴不是盯着。很多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就会问孩子学习怎么样?考试怎么样?最近有没有调皮?这不是叫陪伴,也不是沟通,这叫盯着孩子。

第三:陪伴不是简单的在一起。其实这次疫情给很多家长上了一课,让家长意识到陪伴是需要内容,需要内涵的。不是简单地在一起,花时间盯着孩子就叫陪伴了。父母如果没有自己的生活、爱好和追求,即便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也很少能做到一心一意地陪伴,无法给孩子最好的专注力。看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却变成了彼此的一种煎熬,给孩子和自己都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焦虑。

何为高质量陪伴四要素缺一不可

要想有好的陪伴,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即“喜欢并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喜欢是首要条件,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能有一种“当你爸爸我没辙,必须要陪你”的心态。

第一:孩子为本。家长不能将陪伴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而应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陪伴一定是以孩子为本。

第二:情感为基。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同。处于幼年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对他们的呵护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通过跟父母的接触,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贴心的呵护。

第三:引领为要。父母通过陪伴,对孩子有正面的、积极的引领,同时引领孩子独立的思考和实践,调动他的内在思考,让他不断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并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第四:共进为标。陪伴的目的是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有所成长和发展。

好的陪伴怎么做三招教你会陪伴

陪着孩子做什么呢?这是很多家长犯愁的地方。陪着不等于陪伴,那如何做到好的陪伴呢?陆士桢老师教你三招,陪伴不再是大眼瞪小眼的苦不堪言。

第一招: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大扫除、一起购物等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经常和孩子一起谋划并一起做事,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在做事的过程中,无论是情感交流还是决定某件事情,家长不能抱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种心理,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招: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面临的问题会是多方面的。家长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领孩子去分析和认识社会事务,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段的特点来讨论。这种讨论,其实是一种交流,一种平等的沟通,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三招:采取平等的态度。无论是陪着孩子一起做事还是讨论问题,家长一定要采取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或总是摆出一副权威面孔不容侵犯。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坦诚相见,能有一个制度化的陪伴约定,比如每周除了日常交流外,每半个月可以有一次私下的长时间的亲密聊天。这种陪伴,总会在孩子成长的某些时刻,给予一种特殊的力量,真正陪他成长。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家长的素质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已经不是狭隘地指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要从“影响、渗透、人或物”三个关键词去认识家庭教育的内涵。影响是长辈对晚辈的综合影响;渗透是一个长期的对孩子行为、思想、精神状态的点滴渗透;人或物,实际上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需要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展主体,而不是被家长塑造的对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潜能,适合这个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合那个孩子。培养孩子对现存社会的积极适应,这才是最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午9:08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午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