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民歌《小女婿》是如何让天门抢去的

京山民歌《小女婿》是如何让天门抢去的(天门民歌小女婿歌词)

丁刚/文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部分之一,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会讲到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包括孩子的行为安全,网络使用安全意识,防火,防水,防电,交通安全等等,这些都是要每一个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安全意识。

长期以来,京山民歌《小女婿》被人们认为是天门民歌。原因无他,只为这歌是天门人唱红的。

20世纪50年代初,《小女婿》经湖北天门民歌手蒋桂英演唱后,迅速流行全国,并走向世界。随之,各音乐刊物、宣传媒体都将《小女婿》定为天门民歌。

虽然官方早已纠正:《小女婿》为京山民歌。但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是天门民歌,甚至查阅百度,好多条信息仍然显示《小女婿》为天门民歌。

也难怪,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原唱者,比如《好日子》,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宋祖英唱红的,是宋祖英的歌,有谁知道《好日子》的作词和作曲者的姓名呢?

下面转发丁刚先生撰写的《京山民歌小女婿考究》。(编者)

 

一、关于“小女婿”的人物原型

京山地处鄂中,位于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自有史书记载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杨集是京山西北部的一个山区集镇,这里群山环抱,位于滶水上游。据考证,民歌《小女婿》的人物原型就在此地。

杨集山区,地势险峻,人稀土薄。旧社会这里十分贫穷。特别是妇女,除了长期受到旧的婚姻和族权的支配外,还要受到夫权等封建宗教制度的约束。经调查,小女婿娶大姑娘的现象在旧社会的京山杨集已逐渐演变成一种当地风俗。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地有幼儿或尚末出生(指腹为婚》的婴儿养童养媳的风俗,即收养十岁左右无家可归的女孩,名为媳实为婢。长大成人后与其子完婚,双方在年龄上相差悬殊。另一种是男孩子长到十岁时,男方家里无人做事,其母可代儿订婚,找一个比男孩大的媳妇帮家里做事,名为“长活师傅”。这时,男方要请媒人、当地族人或有名望的绅士在家里喝酒。先由算命先生排出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如八字卜合,男方将装有礼金和双方八字的红包,连同彩礼一同送到女方家里,俗称“过门”。第二年,女方家就要把其女送到男方完婚。俗称“吃饼子”,这样的媳妇一般比男的要大十岁左右。

在杨集调查中,逐步查找到了当年小女婿的线索及相关的人和事。但是且具代表性,后被其民歌作者进行创作的则是三个小女婿的人物原型。

第一个小女婿叫向德高,杨集人,其父有钱,有田,后接二娘,生子向德高。向长到十岁完婚。其媳妇叫华贡英,比向大十一岁,结婚后,俩人睡觉时,向天天要华贡英背。有一天,向不去睡觉,华发了脾气,把向气哭了。说:“老子不跟你睡。”向的父母听到争吵声,进门问“为么事哭?”华无奈,只好将向背进房里睡觉。以后,向长大了,不喜欢华,专门到外面找女人鬼混。向活到三十岁病死。华贡英活到六十多岁病死向家。其娘家在杨集三口堰村。

第二个小女婿叫陈朝清,杨集新场人。其媳妇姓吴,杨集将军岭村人。结婚时女方大男方十岁。以后,陈嫌吴年纪大了,俩人经常吵架。

第三个小女婿叫唐本善,绰号“十大人”,因他是十岁时结婚做的大人。接的媳妇姓陈,杨集将军岭村野猫子湾人。女方也是大男方十岁。笔者1985年采访时,唐还健在。

二、“王大妈”其人

民歌《小女婿》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叫王大妈。即第三段歌词:“隔壁的王大妈,跑来劝奴家:“他一年小来两年大,好拐都不说他。”经考证,王大妈并非作者杜撰,而是确有其人,出生地在杨集。其真名叫王明英,家住杨家集南头河边。有一天,王明英见向德高的媳妇华贡英在河边洗衣服时闷闷不乐,很呕气,就劝华说:“他现在小,你作贱他,将来他长大了,会作贱你的。”以后,这件事就在杨集传开了。关于王大妈之说,当时在杨集,人们都叫他王三妈,因为王大妈丈夫姓童,排行老三,所以当地人习惯称王三妈。民歌《小女婿》歌词中“跑去劝奴家”中的“跑”字,经调查应是“前”字。“跑”字不符合王大妈当时的情况,也不适合当时在河边劝华的特定环境。这一段的衬词“我的妈妈子舍”应是“伢儿哎”,因王大妈劝华时是作为第一称“我”出现的,所以不宜为“我的妈妈子舍”。(以原编唱者项明伦1982年的演唱录音为据)。

王明英的丈夫叫童老三,也是杨集人。据当地老人回忆: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他们亲眼看到童老三栽了一棵柳树,当时树苗有一米多高,小指头粗,童先放了一升小麦在树坑里,然后把树苗放进坑里填完土后,童把在场的几个小孩每人打了一巴掌,孩子们都哭了。童从篮子里拿出馒头分给在场的孩子吃,说是先打后发,树就长得快。现在,这棵柳树长得很高大,两个人还围抱不下。

三、关于民歌作者、创作经过及其流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笔者采集京山民歌时,就有人提出民歌作者分别为廖贵章,杨四保,夏子元等人之说。根据线索,先后走访了宋河、曹武、钱场等地,采访了当事人和有关民间艺人,均因证据不足而放弃。直到1979年9月,在京山离休干部李飞熊,老干部张学骞,杨明经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民间老艺人项明伦,《小女婿》作者之谜才由此揭开。经查证,《小女婿》的原始作者应是项明伦和邓万禄。

项明伦:1898年(清光绪24年)农历八月初五生于杨家集。祖父项大祥,剃头师傅。父亲项光科,做勤行生意。母亲王美英。项明伦有弟兄三人,大哥项明远,二哥项明哲,项明伦排行老三,幼名项幺(以后为艺名)。项明伦十五岁时与邓天英结婚,三年后其妻病逝,无子女,后不再婚娶。

项幼时从师于艺人李丙生,入学生班,后投入花鼓戏北路名师陈文科门下。攻旦角,学跷功,演出剧目有《张三赶妻》、《站花墙》等,一时名声大噪。民国29年5月率戏班到京北一带为新四军五师慰问演出。民国32年加入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宣传队,创作新编花鼓戏《新古城会》,受到李先念、陈少敏赞扬。1948年筹组京山县文工团。1984年任京山县政协委员,1985年11月任荆州花鼓戏学会名誉会长。1988年病逝于京山县光荣院,终年90岁。

邓万禄,生于清光绪22年(1896年)杨集新场村一组人,会算命卜卦,民间盲艺人。项明伦的舅侄。邓十七岁结婚,一生无子女,三十岁时病逝。其妻子姓张,杨集新场村人。邓死后,张氏改嫁到本地一个姓陈的人家,也未生过孩子。

经了解,《小女婿》的创作情形是这样的:

项明伦结婚的第二年夏天,其舅侄邓万禄到项家中玩。项家门前的一棵紫树,当时有一抱围粗。树上有一鸦鹊窝,鸦鹊在树上飞来飞去,有时落在树上,嘴里还不停地叫。项就同邓商量,能不能把此情景编成一个故事唱。因项七岁入万寿寺塾馆读书至十四岁。在学校时就学习演戏。当时,学校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六要做孔生会,接戏班子唱,有时接不到,连附近几个皮影队也被人接走。于是,私塾先生张正典就动员学生自已编戏,编歌唱。从那时项就初步显示出他的创作才华。

邓到项家中玩时,看到鸦鹊停在紫树上的情景,俩人触景生情,决定编一个故事唱。究竟编什么内容呢?他们想起了杨集附近三个小女婿的事,即本文开头所述的向德高、陈朝清、唐本善三人的故事。

有了三个小女婿的素材,他们商量以小女婿为题编一个歌,一段一段想,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编了五段词。然后用胡琴拉,很快就把腔调拉出来了。用的是《对面的黄土坡》的曲调。这样,民歌《小女婿》就随着那个特定的年代和人物背景应运而生。

《小女婿》创作出来后,邓万禄就边算命边唱,其余民间艺人也跟着学。如杨集三口堰的李幼耳,同邓一起到天门、沔阳(今仙桃)等地算过命,并带了不少徒弟。

项明伦于民国24年自成“项幺戏班”,演出足迹遍布京山、钟祥、随州、安陆、应城、天门等地。演戏同时,还唱《小女婿》和其它民歌小调,引起很大反响。195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厅在京山石龙境内组织兴建石龙水库大坝。各地水利大军相聚石龙。此间,当时供职县新华书店的项明伦到工地售书,并用渔鼓、戏曲形式演唱工地好人好事,还经常在工地演唱民歌《小女婿》。其间,县文化馆干部李飞熊等在工地负责组织宣传工作,并多次在工地演唱《十思念》、《小女婿》等民歌,引起了在京山采风的省民歌采风小组人员的重视,他们当时在京山县城和石龙水库工地都采集到《小女婿》和其它京山民歌,并进行了记录整理。吴群就是最早采集《小女婿》的音乐专家之一。

时光飞逝,直到1982年9月,笔者再次采访项明伦老人时,他已是85岁高龄。面对录音机,他一口气把《小女婿》五段歌词全部唱了出来,中间没有停顿,特别是唱到第五段时很流利地将衬词“我的妈妈子舍”唱成“伢儿哎”,节奏不变,音调变化自然。实在不易。唱完后,项老还作了一些解释:隔壁的王大妈这一段,应放在第五段。因为王大妈是最后劝说的,这样合乎情理。录音结束后,项老还特意叮嘱:“我们作歌时,没有‘打脱离’这一段,这是后人加的,不与我们相干。旧社会不叫打脱离,叫退婚”。

据项老回忆,小女婿的旧风俗自编歌唱出来以后,当地群众觉得小女婿不是件光彩的事,至此,小女婿现象就少了。

四、《小女婿》正名为京山民歌始末

在大量考证之基础上,民歌《小女婿》有关创作及流传情况业已清楚。1982年10月上旬,笔者写信给湖北民歌主编杨匡民教授,很快收到回信。同年11月10日,应邀到杨老家中,用了一个上午,向杨老进行汇报,并将采访民间老艺人项明伦的录音反复审听。杨老当即表态;“好,我同意,《小女婿》是京山民歌。”

1983年夏,省民歌编辑部在武昌紫阳路一家招待所开会。这是一次重要的定稿会议。主编杨匡民,副主编梁思孔,编辑周汉曦,还有省音协秘书长姚运才等专家出席了定稿会,与会代表反复审听了民歌录音,并对入选民歌进行了最后的阅卷,其间,杨匡民、姚运才向天门文化馆音乐干部朱培通报了将天门民歌《小女婿》改为京山民歌事宜,征求了朱培的意见。并要求天门和京山代表共同商量。通过协商,决定以1982年5月湖北民歌初稿第三本的《小女婿》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作了三处修改。一是将歌曲右上方的采集地“天门、城关”改为“鄂中南、京山县”,二是将曲谱的演唱者、记录者改为“项明伦唱、吴群记”,三是在民歌注释中标名“《小女婿》是在鄂中南京山县采集的一首田歌,五十年代初由天门县民歌手蒋桂英演唱后广泛传开”这样一段文字。随之。将协商后的正稿交给省编辑组审定。

此后,天门文化馆的同志仍有想法,一位音乐干部还专程到京山询问此事。为了不发生变化,1985年3月初,笔者曾写信给负责审稿的省音协副主席姚运才。姚于当月二十六日回函:“关于《小女婿》,我记得发稿时已经改了过来,采集地为京山。现目录在北京,所以无法查,清样时,我们一定注意。”

1988年12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正式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会版发行。在湖北民歌概述中指出:“象《小女婿》(鄂中南、京山县)这样题材的民歌,流传面很广,数量也较多,不仅妇女爱唱,男人也爱唱,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制度下,‘十八大姐婚配给周岁郎’的悲惨命运,妇女实质是婢女,是可以被买卖的变相奴隶。”至此,《小女婿》正名为京山民歌终成定局。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小女婿》定为京山民歌之后,有些刊物曾相继报道。其相同点是在肯定京山民歌时,却在创作年代上有不同之说。如《京山县志》(1990年版)第565面将此歌创作年代定为民国30年(1941年);《荆州花鼓戏志》(1993年版)第256面将创作年代定在民国8年(1919年),《中国风俗民歌大观》(1992年版)第212面称创作年代“约在1923年”。

据项明伦回忆:“我十五岁结婚,第二年夏天,邓万禄到我家来玩,我们用了两天时间编歌”。随着时间推移,因年代久远,有些往事项老可能记忆有误,但创作此歌是在结婚第二年夏天,而其妻邓氏结婚三年后早逝。据此考究,《小女婿》创作年代应为1914年。

其实,管它是京山民歌还是天门民歌,都是老百姓的智慧创作,好听就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2日 上午12:22
下一篇 2023年1月22日 上午1: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