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侄子侄女放暑假了,我回老家看他们。刚进门,好家伙,那场面相当壮观:

侄女的4个小伙伴,加上侄子的3个好哥们,一群人窝在客厅里。有站立的、半蹲的、坐着的,还有半躺的,一人捧一个手机。或喊叫、或傻笑、或哈哈大笑。

你们搁这演话剧呢?要换做我们以前,这么多伙伴相聚,早不知道跑哪儿疯去了。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如今孩子玩手机的现象,真让人挺担忧的。别说大一点的孩子,就是有些刚学会走路的宝宝,都知道怎么在手机上扒拉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国家未成年互联网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3%。也就是说,100个孩子里边,有93个会上网。

其实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或多或少都对手机有一些瘾。这是为什么呢?

一:我们为什么难抗拒手机?

如果要问:看书和玩手机,哪个对我们更有益。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看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感和价值感。

那为什么,明知道学习使人进步,但我们就是无法专注地看几小时书,却能连刷几小时的手机呢?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分为三个部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就是,你在接受一个东西的时候,简单易懂,没有什么难度

学习区】则是,在这个区域接受的信息,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开动脑筋思考,就能完成挑战,快速成长。

而在【恐慌区】,这里的信息难度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处在这个区域,你就会感觉焦虑、紧张,甚至恐慌,容易放弃。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电视剧《小舍得》中有个片段:

欢欢写作业,都坐在桌前一两个小时了,作业才写了个开头。爸爸去检查的时候发现,她在偷偷看漫画。

看书、写作业、或者学习,这样的工作,大多是在“学习区”或者“恐慌区”。当我们呆在这种区域的时候,总有种逃避心理,或无意识地拖延。

欢欢就是用看漫画,来拖延或者逃避做作业。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不断分心、上厕所、喝水,以及玩手机。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这就是孩子为了回到舒适区,将注意力进行了转移。

手机快速闪动的画面、依据喜好智能推送的内容、无需思考就能带来愉悦的感觉,等等这些,就像一颗糖,让我们不自觉地沉浸在舒适区里走不出来。

而我们的大脑,从进化以来就偏向于“甜”,而非“苦”。

二:爱玩手机VS不常玩手机

虽然选择呆在舒适区里并没有错,毕竟谁愿意一天到晚苦哈哈的呢?但是,过度地使用手机,对我们,尤其是对孩子,以下3方面影响真的挺大的。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视力

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开展了近视专项调查,包含8604所学校,247.7万名学生。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了52.7%。

100个孩子中,52个是近视或者有近视趋向。

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增加到35.6%。到了初中,比例上升到71.1%,而到了高中,比例已经达到了80.5%。

孩子玩手机越来越低龄化,出现近视,也越来越低龄化。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大脑发育

我们总说,孩子看手机多了,会影响大脑发育。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从出生开始,大脑就在不断地发育。但你知道吗,孩子3岁时,大脑中的突触就已经达到了我们成年人的2倍。

这就意味着,在婴幼儿时期,大脑给了孩子无限的可能。他可以利用这比我们多一倍的突触,把兴趣、天赋和能力,无限地发挥出来。

但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并未有效利用。那么到了10岁,大脑就会对这些无用的突触进行修剪。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现,学习和思考,能使大脑皮层变得更厚、更广。但若荒废,大脑皮层就会变薄、变窄。

如果孩子拿手机,是为了学习,那么我只需要关注视力方面即可,注意使用时长。但如果孩子是用来游戏或者玩耍,那我们就需要关注大脑发育这一块了。

●专注力

讲完大脑发育,布谷妈觉得有必要再讲讲专注力。

我们大脑思考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深层思考,也就是深思熟虑后做出判断;另一种就是凭直觉,直接下结论。

心理学上认为,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大部分时间是被动输入的。就像有个人拿着勺子快速一勺勺往你嘴里喂,你都不需要咀嚼。

被动输入时,大脑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判断和思考。时间久了,一个人的大脑推理能力和专注力会受限。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经常玩手机和不常玩手机的孩子,他们除了在视力方面有差异外,更重要的是大脑偏好不一样。

从出生到10岁这十年前,不同的偏好,导致了大脑不同的行为模式。

到了10岁左右,大脑对突触进行修剪时。那些常看书、爱思考的孩子,他们就会形成并保留爱思考的大脑偏好。

而那些常玩手机的孩子,他的大脑则会偏向停留在舒适区。大脑中的突触也变得更“懒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三:如何应对?

我见过有些妈妈,面对孩子玩手机,直接就是责骂:“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机,怎么不向谁谁谁学习,人家天天看书。”

我前面也说过,人的大脑,是有选择“甜”的偏好的。能抵制手机的诱惑去学习,我们大人都未必能做到,何况是小孩子呢?

所以,要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责骂就能行的。这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对抗诱惑,实现自律: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和孩子一起设定目标

为啥我们爱拖延?因为缺乏目标啊。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也老想着开小差:翻一下朋友圈、刷刷网页,或者去喝口水。但我发现,这样拖延,不仅效率低,还使自己变得更焦虑。

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我把目标进行了分解,然后合理分配时间去完成。

这个方法对孩子也适用。

比如做作业,先让孩子罗列出各科作业,并且预估需要的时间。像听写需要20分钟,朗读10分钟,作文1小时。那就是总计需要1个半小时。

然后再设定一个时间限度,在该段时间内,必须完成某一项任务。

比如吃完饭后6点30开始写,到7点30写完作文。休息10分钟,8点10就能把作业全部写完。

如果完成了,那接下来就是玩耍时间了。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做着作业,还时不时想玩会手机。

有这样一个短期目标,孩子就知道,在什么样的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做完再痛痛快快地玩。而不是长时间被一个不喜欢的任务困扰。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设定闹钟

孩子借故看时间又拿起手机怎么办?

那就准备个闹钟呗。

当孩子开始执行任务时,我们就在他面前放一个时钟。一旦他有分心,我们就指指闹钟,友善地提醒。

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时,他得到的,会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这些,是手机给不了的。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和孩子一起接受挑战

当然,如果我在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而你却在一旁刷手机刷得风生水起、哈哈大笑。别说孩子,我也不乐意啊。

所以,当孩子进入“禁手机模式”时,我们做父母的,也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接受挑战,远离手机。

比如,给自己设定目标,和孩子比赛。可以是做家务、准备饭菜,或者完成手头没做完的工作。

总之,在这一阶段,把你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然后设定一个时间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走向成功,也就完成了一半。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不一棍子打死

在如今这信息化的时代,完全不让孩子玩手机是不可能的。毕竟,孩子们也有社交,他们需要有共同语言。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适当地玩是可以的。只是说,我们家长要和孩子约定好,一天内只能看多久,或者在什么时间段内看。

这样,孩子也会珍惜这段时间,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去了解。

另外,我们也要留意手机上的内容,跟孩子谈谈哪些内容是不健康的,让他们学会分辨和选择。

“天天玩手机”的孩子,和“玩手机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

▽写在最后

其实玩手机,需要自控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我们大人。若我们能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行为、控制玩手机的时长,那我们会变得更自律。有家长做榜样,孩子还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100万 爆文创作者。研究孩子心理发展,解决育儿路上的百种难题,喜欢就关注吧~

更多精彩推荐:

“出门玩”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后谁有出息?听科学家怎么说

“妈妈,我得用枕头了”,宝宝发出2个信号,暗示需要用枕头了

空调开26度最好?家长弄错了,26度并非最佳温度,这样吹娃才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6日 上午11:30
下一篇 2024年3月26日 上午11: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